矽谷創投用科技改良農業的新範例

2014-12-22 10:01:3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平面媒體日前綜合外電報導,矽谷創投 資本家已看準了一個萌牙中的商機,正把資金投進最古老的產業之一:農業。近來「農業科技」公司從多個領域介入農業面臨的問題,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同時也從中看到龐大的獲利潛力,現在電子科技的應用隨時隨地可見,創新範例幾乎無所不在。用巨量資料、無人飛機等工具處理農業經營,有了效應、找到了商機、正是一舉兩得的範例。東南亞糧農產業處在重新振興的階段,該以高瞻遠矚的襟懷,注視農業科技的應用。
 
在創新突破精神的基礎上,網路世代造就了不少名利雙收的科技人物,具備這些條件的菁英,從不停歇開拓應用新領域並獵取大把鈔票的念頭。矽谷KPC&B創投公司的合夥人柯米薩說,該公司6年前首度投資農業科技,一直默默耕耘,現在已有約6個投資案在進行中。據說全世界的市場,在各層面都已達到可以接受新科技改良的階段。換句話說,默默耕耘的苗頭顯現,全球市場何其廣袤,該公司用數兆美元來估量商機,並不為過,業者在商言商的喜悅是逼真的。
 
用另一種說法來形容農業科技,其貢獻也是遮蓋不住的。創投業者冠冕堂皇的目標,是為提高農業效率和解決環保問題尋找新的方法。在地球永續經營的需求下,高效農產和解決環保有如支撐地球村的雙柱,一支也不能少。但長久以來,四面八方都克盡全力在搜尋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卻不僅徒勞無功,且尚因負面的源頭難以遏阻,反而呈現了治絲益棼的現象,使各方面緩解努力的績效不夠,連各本業的頂級人物也告束手。這回電子科技跨行投入協助,並收到了正面效應,令人感到意外且興奮莫名。
 
上次全球鬧糧荒,加上國際金融禿鷹加入炒作,使2007-2008年間一度有錢買不到糧,搞到人心惶惶然的程度,相信無助的絕大多數人記憶猶新。有心人和權責機構當時已開始規畫提高農業效率,增產儲糧,為可能會發生的另次缺糧危機做好準備。隨後又有若干國際組織頻預測到2050年人口總額將達近100億,加上開發中國家對高蛋白質需求日有增長。這時候有投資人押注於協助農戶種植作物、畜養牲口的科技,將各種數據應用於農業,自是另類解決問題的新希望。
 
美國農業部估計,全球肉類消費到2030年將增加到每人每年超過99磅,遠高於1999年的79磅。消費動物蛋白質增加,提升人類體質與營養,固是改善了生活指標,但從另一方面觀察,卻增添了對保護環境的壓力。例如牛肉是餐桌上最普遍的肉類,人類也最愛以牛肉伴食。可是飼養牛隻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而言,牛肉是代價最高的蛋白質來源。養肉牛所需土地比養其他家禽、豬隻的總平均土地多28倍以上,養肉牛需清水比其他牲口多11倍,肉牛造出比溫室氣體排放量多5倍、比肥料排出活性氮多6倍的汙染。這類糾結,交由農業科技處理,可能有具體結果。
 
針對農業改良,KPC&B投資的新創公司「農家優勢(Farmer's Edge)」實驗室,使用衛星和無人飛機監視農地情況,蒐集特定資訊以便農戶更了解如何為農地施肥;另設「農人日課(Farmer's Business)」網路公司,則提供農地公共資料,讓農戶在網路分享資訊、加速製作協助管理作物和農業營運的軟體。讓全球廣大農戶憑滑動指頭,就理出所需的專業指引、改良生產經營、節省不必要的浪費。對各地農戶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嘉惠,對未來糧農經營,添了事半功倍的效應,網路科技介入農業也是平衡人類生活的積極應用。
 
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自來是世界稻米的主要產地,雖然生產迭經升沉起伏,但地位卻無可取代,朝現代化發展也是必然的選項。矽谷投資人的「農業科技」投資,今年有170%的成長率,對提高農產量貢獻明顯,是動人的創新故事,值得南洋各國關注和重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