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加劇 屠殺隨時會再發生
2015-01-09 09:52:0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三名蒙面槍手7日持步槍和火箭筒重武器,闖入巴黎「查理周刊」掃射,造成社長、總編輯、美編主任、漫畫家與兩位員警共12人喪生。槍手開槍時以阿拉伯語高喊「真主偉大」、「我們已為先知報仇」。這起恐怖攻擊是法國40多年來最嚴重恐襲。血案似預告2015年世局仍凶險,「伊斯蘭國」(IS)、凱達組織隨時可能發動攻擊,其威脅是全球性的。繼伊拉克後,阿富汗戰爭去年底完成撤軍,但今年似很難成為太平年。
表面看,這是凱達激進分子對抗西方自由派刊物汙辱其真主和先知採取的極端報復。目的很明顯:用鮮血教訓侮辱穆斯林的言行,同時恐嚇任何敵視或取笑伊斯蘭真主阿拉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希望造成全球「寒蟬效應」,今後不敢再羞辱或輕視伊斯蘭教。激進穆斯林不忌諱嗜血、反人類等指控,藉「零容忍」和肅殺,想封堵「異教徒」和西方媒體之口。
骨子裡,這仍是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激進派間的衝突,再次印證哈佛大學杭廷頓教授的「文明衝突論」。因為血案受害者「查理周刊」,正是法國自由派的世俗性刊物之一。它商業化,但言論自由是這份刊物編輯方針強調的至高無上價值,也是人類自由權利凌駕一切宗教的神的貫徹。遇害的漫畫主編夏巴說「我寧願站著死去,也不要跪著求生」,不幸一語成讖。這些殉職的媒體人對言論和新聞自由的熱愛,超越對自己生命的重視,可算「以身殉道」了。
「查理周刊」標舉的理想、言論自由尺度,顯然自認沒有界限、不受任何約束。所以不只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2011年11月引來汽油彈攻擊;事後繼續刊登穆罕默德裸體漫畫,以及同性戀者親吻穆斯林男子漫畫,似有意挑戰穆斯林的底線。但這些做法在一些人眼中,早超過諷刺針砭時事,而是冒犯、羞辱或凌遲他人信仰。激進穆斯林對真主的絕對尊崇,不容外人褻瀆,「查理」跨越了紅線。
舉例而言,即使西方支持充分言論自由的人,可能部分人也無法接受自己敬仰的宗教至高象徵被侮辱,譬如天主教友無法接受褻瀆耶和華和聖母瑪利亞的言行、基督徒無法接受耶穌被醜化、佛教徒也難忍受侮辱釋迦牟尼的言行。這些標準只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互相包容,道理不難理解。
但「查理」顯然有西方人傳統的傲慢和理念的堅持,不但污辱穆斯林先知,據報導,各宗教象徵性的神,都曾是他們挖苦、揶揄對象。這是一份很世俗化、市場化、看來也很「左」的離經叛道辛辣刊物。其從業者如今是「求仁得仁」,或根本是「咎由自取」,華裔之間看法或許也見仁見智。
但能因他人挖苦自己信仰的真主和先知,此就以血腥屠殺作報復手段否?答案顯然不應該。生命有其至高無上價值,言論自由也該有界限。法國自1789年大革命,就成全球自由主義先鋒。「不自由,毋寧死」,啟蒙運動和自由主義,包括言論、出版和宗教信仰自由,廣泛在全球傳播,對世局影響深遠。美國獨立建國過程也深受其啟發。但自由不能忽略互相尊重、包容和理解,這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動能。這批法國人輕忽了。
西方20多年來侵犯穆斯林言行,雙方較量迄今未息。1988年,印度裔英籍作家魯西迪發表「魔鬼詩篇」小說,獲英、德年度多個獎,但內容卻被指褻瀆伊斯蘭教義、醜化先知穆罕默德,激怒全球穆斯林。除引發全球焚書運動,伊朗最高領袖何梅尼還懸賞百萬美元,要魯西迪人頭。逼得魯西迪躲藏20多年,以逃避激進團體追殺,但也引來西方各國作家連串聲援創作自由,全球零星衝突共致60人死亡。如今德國反穆斯林、反反穆斯林示威還在拉鋸;「查理」的風格和冒進,與這股對抗遺緒不無關聯,說明「文明衝突」其實並非從九一一恐襲肇始。
連串對抗,包括西方各國領袖同聲譴責巴黎恐怖殺戮,雙方的衝突方興未艾,「以殺止殺」很難平息。屠殺「查理」員工和警察的殺手,表現的冷血殘酷「專業」,令人震撼;美國參議員透露,美國本土也有恐怖訓練營,意味殺戮也可能隨時在美國發生,讓人不安。激進穆斯林藉殺戮畫定其「禁區」,而言論自由是否也該自律,有其界限,適度妥協和限縮,雖然取捨在人,卻也值得所有人三思。
关键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