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挺進帝國墳場阿富汗 取代美國?
2015-01-17 11:10:4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軍戰鬥部隊去年底完成自阿富汗撤軍。「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已插手協調阿富汗情勢,希望充當巴基斯坦、阿富汗和神學士(塔利班)之間的調停人。在蘇聯、美國先後介入阿富汗鎩羽而歸後,中國也「挺進」阿富汗,取代美國部分角色其策略具內外多重用意。如果成功,中國在全球地位可望再提升;反之,將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是習近平主政後大膽的外交嘗試,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據報導,去年底,兩位神學士官員和巴基斯坦官員同赴北京,商討交戰各方如何展開和平進程;中國阿富汗特使孫玉璽也曾前往巴基斯坦白夏瓦,與神學士代表晤談。但後一消息未獲北京證實。在前蘇聯、美國兩個超級霸權相繼對阿富汗發動戰爭,灰頭土臉撤軍後,中國以不同手段介入,截然不同的嘗試,走與西方不同的道路,背後有複雜的考量。
阿富汗被形容為「帝國墳場」,主因在1830年代、1878年和1919年,大英帝國與沙皇帝俄曾在此爭奪勢力,多場戰爭都因阿富汗崎嶇地形和頑強抵抗,多次戰役讓英國數千至數萬名軍隊全軍覆沒,無一生還。1919年英國撤軍,阿富汗獲獨立國家地位。而1970年代,蘇聯控制阿富汗;1979年12月,為防失去阿富汗,蘇聯派8萬大軍入侵,打死阿國領導人,全面占領大城和要道。但阿富汗在美國暗助下以游擊戰反抗,歷時十年的戰爭,蘇聯駐軍十餘萬,陣亡達1.5萬,耗資200億美元,最後無功撤軍。英、俄帝國隨後都崩潰,喪失全球影響力,「帝國墳場」之說由此而來。
美國2001年10月7日發起阿富汗反恐戰爭,美軍領導的北約部隊在阿國12年戰鬥,陣亡逾3000人,美國開支逾5000億美元,但清除神學士恐怖勢力並未竟全功,同樣無法突破阿富汗的天塹和國情。如今中國藉和平倡議,介入交戰各方協調和平,成敗也在未定之天。
北京這樣做有風險,卻不得不做,理由有幾方面:一,自身的反恐需要:阿富汗、巴基斯坦都與中國新疆接壤,新疆維吾爾族動亂,北京須防外來恐怖勢力滲透,扼制疆獨成治理西部的重大挑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藏匿的武裝力量,與「疆獨」有連繫,維吾爾族一些暴力攻擊,執行者曾在巴基斯坦山區部落接受訓練。
中國與巴基斯坦關係深厚;阿富汗也樂見崛起的中國鄰居協助擺平一些內政問題,包括中國的投資。北京介入與神學士協商,強調「阿人治阿」「政治和解」,希望藉此建立互信,既能與美國分庭抗禮,也防止新疆亂源不擴大,可謂釜底抽薪,一舉數得。
二,經濟目的:習近平主導「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鐵路、公路、油氣管都途經中亞;阿富汗礦產豐富,中國已在阿富汗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銅礦、油田,準備靠修建鐵路運回中國。紐時報導,中國官員明確承諾,不派部隊進阿富汗。阿富汗政府和神學士如都加入和平進程,中國對阿、巴投資將再增加,經濟誘因對中國有利,但阿、巴和神學士何嘗不希望發展經濟。北京藉「軟實力」介入鄰國變局,也保護向中亞擴張的「絲綢之路」策略順利運行。
三,外交和政治目標:美國去年底完成自阿富汗撤軍,仍保留萬名駐軍和基地;中國擔心西南鄰國動盪,開啟對話平台,角色將有如北韓「六方會談」,將來可能納入美國。美國目前也歡迎中國介入,影響阿、巴政府終止暗助神學士。中國的外交轉型對提升本身地位,對西南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增加,意義都很重大。
中國未曾軍事介入阿富汗,立場易被認可,在此關鍵時刻介入阿富汗,也是負更多大國責任,但也可能被解讀為有意取代美國地位。這些努力最後能否有收穫,關鍵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神學士三方的態度。如能突破,中國將成英、蘇、美各「帝國」相繼挫敗後的新例,既達到互利合作,也促成中亞和平。
現在多方協商似有良好開端,美國表面樂見其成,也阻擋不了,但北京在拿捏之間,不能讓美國感覺戰略利益受損,否則情勢就會生變。而阿富汗人如何看待中國開發其礦產、石油,不視為「外力掠奪」,就要看北京運用靈活手腕。中國正在扮演前所未有的外交角色,也在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作另類詮釋。我們拭目以待大國博弈和小國配合的成敗和結果。
关键词: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