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 應避偏見仇恨和冒犯褻瀆

2015-01-18 10:56:2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深受尊重,是開放開明、不墨守成規的世界宗教領袖。他15日從斯里蘭卡赴菲律賓途中,談到法國極端伊斯蘭暴徒屠殺「查理周刊」編輯部事件,提出捍衛言論自由固然是基本人權,但言論自由也要有限制;侮辱他人宗教信仰,或拿別人信仰開玩笑,屬挑釁行為。他拿身旁友人加斯帕里為例說:「我不認為應該以暴力回應挑釁,但如果他詛咒我母親,他就要預期會挨我一拳。這是正常的,你不能挑釁、不能侮辱他人信仰,嘲弄別人視為神聖宗教的象徵。」
 
教宗此言一出,引發全球正反議論。多數人認為此言合情合理,貴為教宗,修養和容忍超高,但受到惡意嘲辱時,尚且不免會被激怒而出手,何況常人。所以適當自律的言論自由,尤其節制個人視為最珍貴神聖象徵的宗教的批判,不鼓勵挑釁,是理所當然。
 
但西方堅持言論自由信念者,如「紐約時報」等不贊同方濟各說法,認為此言為宗教暴力行為開脫。一個開明社會應能容忍嘲笑和譏諷,即使下流野蠻的嘲弄;禁不起嘲諷的信仰,不是真信仰,不能容忍開自己玩笑的信仰,其實違反人性。
 
見仁見智的辯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有定論。這是我們學習和體會西方言論自由真髓的良機。如能把問題擺在不同社會情境中檢視,就可知其言行是否一致。
 
法國是這次風暴的中心。「查理周刊」員工被屠殺,400萬法國公民挺身而出聲援;但周刊再出新一期,繼續強化對穆罕默德的嘲諷,全球穆斯林反彈,就帶有挑釁或「你敢怎麼樣?」意味。
 
法國堅持言論自由,舉世共鑑,但法國警方13日卻逮捕同情殺害四名猶太人的恐怖暴徒庫里巴利的脫口秀者馬巴拉(D .M’bala)。因為馬巴拉在臉書寫道:「我覺得我像庫理巴利。」警方逮捕理由是馬巴拉「為恐怖主義辯護」。去年,馬巴拉被法院禁止演出反猶太的脫口秀,認定其言論屬仇恨犯罪。法國600萬穆斯林以馬巴拉為例證,認為法國對言論自由持雙重標準:嘲弄侮辱穆罕默德屬被准許的言論自由;但反猶太就是仇恨犯罪。第二大城市馬賽是穆斯林人口最多城市,11日遊行只有6萬人參加,顯示穆斯林與主流社會貌合神離,社會分裂在擴大。
 
啟蒙主義反對宗教迷信,倡導言論自由的大師伏爾泰是法國人的驕傲。法國大遊行就是要承繼伏爾泰精神:「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啟蒙運動以來,法國文士有嘲諷天主教為樂的傳統,可是天主教對嘲諷反擊無力,於是文士們改以嘲諷伊斯蘭教為時髦,法國更有深刻反猶太的陰暗情結。
 
19世紀末葉,法國猶太裔軍官Dreyfus因其猶太背景,被誣告為德國間諜,成為對法國精神理想的最大恥辱和嘲諷。二戰期間,很多法國人幫納粹占領軍把猶太鄰居送進集中營,這些都是法國對反猶太特別羞恥的心理弱點。整個歐洲其實都有反猶太的陰暗歷史,碰到任何反猶太言論和事件特別敏感。此次贊同殺害猶太人的馬巴拉言論被禁,法國主流社會認為屬仇恨犯罪,性質不同於一般宗教冒犯,可是穆斯林會同意這種雙重標準嗎?
 
必須承認,不同文化宗教傳統的社會,都有其特別不能容忍的禁忌或心理敏感弱點,不可輕易觸犯。對中國人,不能辱其先人長上,否則不要怪人家跟你拚命;在美國,最好不說出那個N(Negro)字,否則會被視為缺乏文明教養;歐洲不能反猶,伊斯蘭教信徒前不故意吃豬肉,這些都是常識,也是互相尊重,和諧為貴的和平相處之道。
 
方濟各只是說出世間相處之道而已。畢竟現在地球村時代,各種文化、宗教信仰,人際接觸頻繁。即使自己國家內,如不限制一些嘲諷別人視為神聖的事物,都可能引起自己人暴力衝突。
 
近代歐洲文化一直強勢,認為自己的價值就是普世文明,是舉世應共同堅守的標準,但有時傲慢傷人而不自知。西方發展出來言論思想自由,的確是人類進步的保障,也是共同財富。容忍某些偏見和冒犯言論,不輕易壓制、不泛政治正確主義,對開放社會有益無害。但卻必須分辨仇恨和褻瀆宗教神聖的言論,將其納入一定的法律約束。兩者間的分寸拿捏不易,這也是文明社會和文明人,必須時時注意的教養和規範。
 
关键词:仇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