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關係再度升溫 劍指中國
2015-01-27 11:34:0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總統25日應印度總理莫迪之邀,訪問新德里三天。莫迪去年9月訪美期間,兩度進出白宮,與歐巴馬建立私交,他邀歐巴馬出席印度國慶慶典,歐巴馬不僅成印度「共和國日」閱兵主賓的第一位美國總統,也是任內唯一兩度訪印度的美國總統。國際輿論咸信,此次訪問絕非只是一般峰會,而有許多具體事務要談。周日雙方果然宣布,在共同對抗氣候變遷和減碳、美國公司在印度建核反應爐,都達成協議;軍事合作及結合印度「東望」政策,與美國再平衡亞洲政策等議題,美印還在擴展合作空間,潛藏制衡中國的策略。
對莫迪來說,邀歐巴馬出席印度國慶,具特殊戰略意涵。與多位前任總理比較,美迪是較親美的印度領導人。他25日打破常規,在停機坪迎接歐巴馬,兩人熱情握手擁抱,共同出席記者會,莫迪對歐巴馬直呼其名,表現友誼「堅定不移」,都傳達特殊訊息。美國因曾支持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使印度有警惕,美印關係距結盟尚遠,但歐巴馬與莫迪並肩參加印度全國轉播的閱兵儀式,在向外界傳遞兩國緊密團結的訊息。
對歐巴馬來說,訪問新德里,是將他在印度的備受禮遇,轉變成他個人任內的外交成就之一。民主黨去年11月期中選舉大敗後,歐巴馬改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外交努力上。迄今,他在推動美國與古巴復交、打擊「伊斯蘭國」恐怖集團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
最近斯里蘭卡大選,親北京的總統競選連任失敗,北京也喪失在南亞一個重要橋頭堡。顯然,美印兩國對此一發展都樂觀。美印關係複雜,兩國在貿易、氣候變遷、防衛設備上,多年來意見相左。儘管兩國關係在歐巴馬訪印後,仍將存有矛盾,但以下三項議題如有新進展,美印關係將出現新氣象。
針對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議題,美印立場向來迥異。印度是僅次於中國與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新德里堅持經濟成長和消滅貧窮第一,是當務之急,減碳則是次要。另一方面,歐巴馬則將減碳視為第二任期優先要務。由於國務卿柯瑞11日先訪印度,為歐巴馬的訪問鋪墊,美印周日宣布氣候變化和排碳達成協議,類似美中在APEC峰會「歐習會」的協議。印度有12.8億人口,加上中國13.5億,對全球減排碳的環保意義重大。
印度國會2000年通過法律,禁止美國在印度建造核電廠。美印這次談判,化解雙方核能合作的障礙。另外,基於專利與安全考量,美國也有一些禁止軍售印度的規範,雙方正在談判,可能排除印度自美採購防衛武器的部分禁令,增進雙方軍事關係。
印度人口、土地和發展潛力,在亞洲僅次於中國。美國強化與印度關係,即使軍售和軍購問題一時無法達成協議,但從地緣政治關係,美國應主動強化與印度關係,而不必期待印度回報,而印度成為美國盟友,也符合該國利益。
軍事方面,歐巴馬與莫迪簽署一項兩國2005年簽訂的軍事架構協議延長實施。雙方在武器合作生產與武器合作開發已談判多年,近期內可能有進展。華府協助印度強化軍事能力,考量有助制衡快速崛起的中國,符合美國在亞洲的長期戰略利益。對中國,這自然是新警訊。
印度已從美國進口頁岩石油,新德里希望取得美國開採頁岩油氣的技術,以在工業發展上取得優勢。反恐方面,由於「伊斯蘭國」與凱達恐怖組織都將美國與印度列為恐襲對象;美印在聯手反恐議題上,可能達成協議。
美國在歐巴馬訪問印度前,曾有輿論和行政官僚意見認為,協助印度無益美國,歐巴馬與其國安團隊成員顯然有不同看法,堅持美國對印度的政策,不必以利益交換為依歸。主因在美印兩國都是民主國家,早在小布希總統時代,雙方就有「天然盟友」的說法,但迄今並未有實際結盟形式。未來,隨著中國崛起和影響力擴增,雙方以更具創意方式促成兩國成真正「天然盟友」,並非不可能。
華府如從國家長遠利益角度,將印度納入美國再平衡亞洲政策的重要一環;新德里也從地緣政治角度,將美國視為頭號盟友,並透過具創意方式,將「東望」政策與美國再平衡亞洲政策結合,發展出緊密戰略合作關係,對亞洲戰略版圖影響將十分重大,值得中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