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遊走美中日之間 北京難篤定

2015-01-28 12:14:0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26日是印度「共和國日」,慶祝66周年國慶,既不逢五,也不逢十,卻引來美、中兩個超強爭相祝賀。歐巴馬總統和夫人米雪兒應邀赴新德里出席觀禮,並參與閱兵儀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則分別致賀電,希望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邁上新台階」。中國儘管與印度有領土爭端和全球性經濟利益競爭,卻不能在美國與印度大演「團結秀」時缺席;美、印關係一再走近已引起中國警惕防範。
 
歐巴馬25日抵達印度當天,美、印就簽署關於亞太和印度洋區域的聯合戰略框架,同意在航空母艦和戰機引擎技術上合作,共同製造小型無人偵察機。正如印度《經濟時報》所說,「這一行動不可能不引起北京重視」。「戰略框架」重申去年10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時,與美國簽署的聯合聲明內容,指「相關國家必須保證航行和空中飛越的自由,尤其是在南海」,劍指中國意味明顯。事實上,美、印都是南海區域外的大國,兩國一再在南海問題上置喙,並簽署文件表達共同立場,與去年印度加入美、日在東海的軍演一樣,都是中國所忌憚不願見的。
 
美、印聲明還不忘提及,前不久斯里蘭卡政府更迭,「非親中」政府上台,對美、印新戰略框架是一個有利因素。聯合聲明提及斯里蘭卡,無疑刻意踩北京的痛腳,因為中國與印度爭奪對斯里蘭卡的影響力失利,被外界解讀為北京近年外交一大挫敗。印度在斯里蘭卡與中國競爭,還致力促進與中國不睦的日本、越南的關係,無怪乎美國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說:「我們開始把印度當成區域守護者。」無論印度是否心甘情願,美國在尋求讓印度成為制衡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棋子。
 
美、印兩國熱絡親近,中國難掩飾內心憂慮。民粹色彩強烈的印度總理莫迪去年5月上任以來,推動強勢外交「東望行動」(Act East),處處想抗衡中國。中國為減弱美國「亞洲再平衡」對中國的衝擊,一直設法維繫與周邊國家的穩定關係,包括對印度一定程度的忍讓。但由於中、印領土爭端難以調和,兩國經濟競爭又無可避免,莫迪上台後,「龍象之爭」似已成兩國關係的主旋律。
 
中國為促進與印度關係,曾在莫迪當選後,與印度新政府談妥去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但印度為討好日本,卻安排莫迪先訪日本,推遲習近平訪印。中國隱忍不發,最後還是遷就印方安排,習近平延至9月才訪印度,作為習主席出訪四國的壓軸戲,給足了莫迪面子。
 
精於算計的莫迪政府,利用各國競相爭取印度的時機,遊走於美、中、日之間,想謀求自身最大利益。中國的確需穩住印度,讓印度不致快速倒向美、日懷抱;另一方面,北京也須把握好分寸,讓兩國關係即使好不起來,也不要壞下去。中國也不想被印度牽著鼻子走,被人予取予求。中國對巴基斯坦不遺餘力支持,至少讓印度明白中國並非無牌可打,印度若一味倒向美、日,也將付出代價。
 
在中國看來,美印要像美日、美菲結盟,還不致成現實。這是因美、印之間仍有不少心結障礙。此次歐巴馬雖給予莫迪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的承諾,打破雙方多年無法落實民用核能協定的僵局,但溫室氣體排放雖有進展,莫迪卻拒絕像中國一樣作出減排放承諾。此外,印度至今未支持美國對伊朗的禁運,對美國積極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也冷眼旁觀,都反映美國拉攏莫迪,並非無往不利。
 
印度不只想從美、日找資金和技術,對中國、俄國的投資也非常樂見,中國2007年就超過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印度沿襲其「不結盟」傳統,希望在外交和經貿上左右逢源,不一面倒,繼續遊走於大國之間。
 
相對於美國高達18兆美元、中國也達10兆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不以平價購買力計算),印度是僅有2兆美元的經濟體。美國雖樂見印度與中國平起平坐的企圖,但印度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正因印度經濟和軍事實力與中國不在同一位階,差距還不小,也不急於與中國攤牌,使莫迪基本戰略,仍是「腳踏多條船」,在美、中、日之間遊走,美、中也不緊逼印度選邊站。看來南亞的國際博弈,好戲必然不斷上場。
 
 
关键词:印度北京中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