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普亭互閱兵 能走向結盟?
2015-02-08 10:25: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媒體6 日報導, 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安德烈‧傑尼索夫披露,習近平主席與60名中國軍人組成的代表團,5月9日將赴莫斯科紅場,參與俄羅斯閱兵,普亭也將出席9月3日天安門廣場的閱兵。消息尚未獲北京官方證實,但習、普藉二戰對抗法西斯戰爭勝利為名互相閱兵,到底傳遞甚麼訊息,中俄是否走向軍事結盟?
這是中國軍方代表首次參與俄國閱兵。每年5月9日俄國「衛國戰爭勝利日」莫斯科紅場閱兵,已成俄國傳統,前國家主席胡錦濤2010年曾應邀出席;五年前俄羅斯也邀請英、法、美等國的軍官方陣參與閱兵,以彰顯二戰同盟國的崇高精神。
從上述背景看,習近平應邀莫斯科閱兵,不是首例,並非突破性大事件;但中國派60人代表團參與,卻開了新例。普亭被歐美孤立,俄羅斯財政陷入危機,刻意拉攏國力日強的中國助勢;而習近平和老一輩中共領導人似都有濃厚「俄羅斯情結」,他對前蘇聯解體慨嘆舉國「竟無一人是男兒」,能挽回蘇聯共產帝國之既倒。那種憐惜同情,要中共引為殷鑑的情緒躍然紙上。習總出馬,也派軍方組團參與,算是順水人情,回應普亭的善意和友誼。
中俄元首互訪閱兵,是雙方關係緊密,走向軍事結盟的徵兆嗎?地緣政治和國際戰略競爭,中俄互閱兵很難排除外人用放大鏡檢視和猜測。首先,中俄處境幾分雷同,都是馬列共產國家兄弟之邦,一黨專政體制和體質相似。蘇聯雖已解體,俄國表面施行民主,骨子裡卻仍是克格勃(KGB)出身的普亭和親信「輪流作莊」執政,蘇共「借屍還魂」轉型,西方人或許還認為中俄「互通聲氣」。
其次,中俄都面對「顏色革命」威脅,強硬的統治手法和管控人民,民眾不滿情緒日增,習近平、普亭都有強烈的執政焦慮感和政權危機感。中共視「蘇聯式」結局如噩夢,80年代末莫斯科放鬆媒體管控,異議如潮湧現,最後導致蘇共垮台。如何避免重蹈蘇聯覆轍,是中南海執政的最高優先。
再次,中俄都面對美國和歐盟抵制或包圍抗衡。美國學界不乏認為,2014年是「新冷戰」開啟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入侵烏克蘭東部,引發美歐聯手經濟制裁;而美國為首的東亞國家在東海、南海針對中國結盟圍堵,雙方爭議升高。實力削弱的俄羅斯,妄圖拉著國力崛起的中國對抗歐美,在聯合國等許多國際場合互相呼應。
軍事方面,中俄兩軍和上合組織成員國,近年輪流在中俄境內舉行「和平使命」軍演,規模和頻率愈大愈高;今春將改在地中海演習,下半年中國境內還有另一場聯合軍演,都以「反恐」「維和」為名。尤其改在地中海軍演,挑戰北約意味濃厚;也讓中國海軍適應遠洋作戰,深受國際矚目。「金融時報」「南華早報」都曾評論,這是中俄劃分勢力範圍,想推動全球軍事地盤洗牌。
此外,中俄先進武器研發,也是兩國重要合作項目。中國先進戰機發動機,俄國仍是主力供應國。中俄秘密洽談售中國S-400防空導彈和先進蘇-35殲擊機等各類先進武器,迄今談不攏。俄方顧慮中國只買少數武器,但予拆解「山寨」模仿,是進展緩慢主因。但中俄如果都被歐美逼急了,情況改觀,局面將更複雜。
中俄歷史恩怨陰影猶在,可能阻擋關係親密化。俄羅斯去年與中國簽訂逾4000億美元的能源供應大單,但提防中國太強大的戰略顧慮一直在。兩國在2001年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但俄國顧慮中國龐大經濟實力和人口,中俄邊境俄方僅有600萬人,而中國有1.2億人;中國軍力近年猛增,俄國卻停滯不前。中俄也爭奪對中亞國家影響力,北京公布「一帶一路」擴充對中亞的影響,也踩痛俄國的腳,普亭必然五味雜陳。
所以中俄其實是階段性互需,有眼前共同利害,卻無義結為牢靠盟友的需要和條件。
中國也需爭取美國配合,希望融入世界,成國際要角,不能和俄國沆瀣一氣。何況沙俄時代侵吞中國領土達17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8個台灣大小,在民族主義旗幟高漲的中國,很多人會認為俄國「不配」和中國結盟。
北京國防部發言人曾形容,中俄只是軍事「合作」,但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與美日軍事同盟不能相提並論。這話恰可作為現今中俄關係的註腳。
关键词:習近平普亭互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