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戰 下一個目標是中國?

2015-03-03 12:33:0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最近油價狂跌,導致俄羅斯出口額大減、盧布大跌,俄國經濟崩盤在即。在此全球經濟大變局下,「美俄經濟戰」的陰謀論順勢而起;認為這是美國為削弱氣燄囂張的俄羅斯總統普亭、動搖俄羅斯干預烏克蘭東部的民意基礎,刻意打擊俄羅斯經濟所引發的「石油戰爭」。
 
在中國崛起後,西方對中國未來國際地位的討論也成常態;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已在全球坐二望一的此刻,中美兩國經濟競爭出現了「陰謀論」,當然也不足為奇。因此,在俄羅斯經濟風雨飄搖之際,陰謀論的陰影也轉向中國。
 
中國航天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近日撰文表示:在九一一恐怖攻擊後,中國大陸正好也在大力發展經濟,美國早已藉由強勢美元炒高大宗物資價格,來抑制中國經濟成長。而此波對石油價格的攻擊,導致中國新能源的產業發展缺乏動力,已讓大陸產業調整陷入兩難。而美國利用美元操縱大宗商品的經驗豐富、能力強大之下,他呼籲大陸當局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在俄羅斯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
 
對物資和礦藏相對於其他大國較缺乏的中國,三番兩次出現這種陰謀論,可以理解。只要中國崛起不被西方國家視為「和平崛起」或「友善崛起」,即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和美歐列強是處於「零和賽局」狀態下,美歐列強就會時時以防禦和杯葛的心態來面對中國的發展;而北京也一定會繼續以「不友善的西方列強」來看待對方。除非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民主觀點調整到西方可接受狀態,否則這種發展和狀態很難改變。
 
然而,面對中國崛起的西方觀點,並不是沒有較寬容的論調。例如,美國經濟學名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就在今年1月號的「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發表題為「中國世紀」(The Chinese Century)的專文,指出世界經濟並非「零和賽局」,中國經濟成長和美國是互補而非互斥的;中國經濟成長將會購買更多美國商品,為美國帶來繁榮。若以「零和賽局」心態來看待中國崛起,將中國的所得看成是美國的損失,而想遏止中國崛起,這種行動將是無效的,且將進一步傷害到美國居於領導者的自尊心。
 
上述以「陰謀論」來看待美俄及美中關係的論點,其實都是缺乏經濟邏輯的產物。如果針對俄羅斯或中國出手,可以打擊對手而不傷及自身的話,「陰謀論」或許還有機會成立。然而,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之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美國不太可能為了打擊對手而自己卻付出高昂代價,除非彼此已經是水火不容,而且可讓對手一擊斃命。但事實上,上述兩個條件都無法成立。
 
美俄和美中縱有利害衝突,但都尚未到達水火不容,不需在付出相當代價的情況下來打擊對手。其次,這種間接的經濟手段,都不足以讓對手一擊斃命,沒有必要冒著被戳穿的風險,而造成對己方不利的後果。
 
更進一步觀察,石油價格大幅下滑,美國的頁岩油發展受到嚴重打擊,加大了美國對石油的進口依賴,並提高美國經濟的成長風險,美國有必要為不一定能成功(打擊普亭)的目標而付出顯著成本嗎?再者,中國崛起並成為世界經濟獨強,已是明顯且無法避免的客觀發展;對美國最有利的選擇,應該是轉變中國的精英思維,使其有類似美國的意識。
 
例如:提供大量獎學金和留學名額,而非反向抑制中國崛起,導致中美貿易受到影響而讓雙方經濟受損。這些觀點其實美國的精英分子都相當清楚,但政客為了吸引選票,總會在某些關鍵時點上散播「本土論」來顯示其照顧「本國利益」,一如許多台灣的在野黨政治人物。因此,如何讓相關選民了解,在全球化時代中,唯有相互交往、彼此依賴,透過共存共榮,才是最佳的發展策略,已成為全球政府的關鍵任務。
 
然而,美國不以中國為經濟戰的目標,並不表示美國會以中國的利益為優先;北京當然還是必須未雨綢繆、減少自身發展的風險。
 
关键词:美國經濟戰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