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發動戰爭 不能缺反省的良知

2015-03-11 10:43:0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8日在中外記者會針對日本記者提問犀利作答,提醒日本:「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該再輸掉良知。」王毅以這句話奉勸日本反省,卸下歷史包袱。日本媒體解讀是:二戰結束70周年、安倍晉三即將發表「首相談話」之際,中國先發制人,「對日本進行了強烈牽制」。同時,安倍的親信公開要求安倍,應承認日本的侵略行為,從而改變中日間的道德制高點落差。
 
今年是中國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全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更是乙未年台灣割讓給日本的120周年。中、日兩國地理距離密彌,文化淵源深厚,經貿往來亦相當熱絡,中日關係是亞洲國際關係的主軸,但歷史恩怨卻是一言難盡。
 
明治維新,日本國力蒸蒸日上,中國在列強頻頻叩關之下,國勢卻江河日下、淪為次殖民地。中國人的歷史記憶裡不缺的一塊是,日本在中國領土留下的傷痕:1894年甲午之戰奪走台灣;1904年日俄戰爭以遼東半島為戰場、取得南滿州權益;1915年以21條件逼袁世凱就範;1931年九一八事變奪占東北;1937年抗戰爆發後的南京大屠殺……。
 
中國在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領導下,1945年抗戰勝利,孰知歷史的弔詭是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中共建政、國府敗走台灣。戰敗的日本,卻拜冷戰之賜,成了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國;更因美國核子傘的保護、藉「和平憲法」為防護盾,全力發展經濟,成為國際社會主力成員。
 
70年來,日本是否誠實面對歷史責任,不用中國人自己說,最近美國歷史學者聯名指出,日本歷史教科書迴避真相;日本皇太子德仁日前表示,應該誠實以對歷史,「戰爭時的記憶在現代終將逝去,而我認為用謙遜態度回憶過去是重要的,日本在戰爭時所受的苦難,以及當時國家所做的事,這些紀錄應讓記得戰爭的人們向未曾經歷的世代們正確地傳達。」
 
21世紀這頭十年,中國崛起成為全球大國已是勢不可擋的事實。北京在處理對外關係、尤其是對日關係上愈來愈自信。2012年底,胡錦濤將大權移交習近平之際,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將釣魚台「國有化」引爆爭議,又喚醒中國民眾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記憶,大陸各大城市紛紛出現大規模反日示威。中國進口的日本貨銷售大幅下降,在2012年11月,一個月內就下挫14.5%。
 
中國決定今年9月擴大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紀念,並舉辦閱兵儀式,具有凝聚民心的考量。目前「安倍首相談話」具體內容還在起草中,但通過安倍先前發出的一些訊息,一般研判,談話對歷史問題還是會迴避,不會正面回應。
 
日本NHK電視台報導王毅記者會答問,指出王毅這番話可看做是「對日本的強烈制約」,並希望安倍今年發表的「首相談話」繼承過去對日本殖民統治和侵略「深切反省」的態度。中國正盯著注意安倍談話,希望安倍承續前首相村山富市的「村山談話」精神,軟化雙邊關係。
 
王毅的答問反映北京的堅定立場。他強調,歷史問題一直困擾著中日關係,所以我們不禁要問一聲,究竟原因何在?日本當政者在這個問題上做得如何,請「捫心自問」,世人也自有公論。「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該再輸掉良知。是繼續背著歷史包袱不放、還是與過去一刀兩斷,最終要由日本自己來選擇。」
 
印度裔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芮納‧米德,在他的專著《被遺忘的盟友》提到:中國是個被遺忘的盟友。中國所蒙受的苦難無法想像的巨大,對日抗戰造成1500萬至2000萬人喪生,8000萬至1億人顛沛流離、淪為難民。國民政府1928年啟動的經濟開發,被破壞殆盡。
 
抗戰期間,中國人民為了無法選擇的命運奮鬥。米德教授認為,西方人士透過承認中國人民的苦難、他們的抵抗,以及他們被迫要做出的可怕抉擇,才能彰顯世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集體記憶與了解。後冷戰的世局不如想像中和平,烏克蘭、南蘇丹、敘利亞、伊拉克的動盪,而今又有伊斯蘭國(IS)的兇殘威脅,世界還不夠亂嗎?
 
王毅提出值得日本人深思的話:「加害者越不忘加害於人的責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復曾經受到的傷害。」為了世界和平、為了亞洲安定、為了日本自己的復興,安倍怎可不三思?
 
关键词:日本良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