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幣戰爭開打 誰輸誰贏?

2015-03-19 11:24: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上周泰國和韓國相繼降息之後,全球貨幣戰爭已經確定開打。這場貨幣戰會如何繼續,相信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更重要的問題,則是誰會獲利、誰會遭損,它如何影響到各國的政治發展,以及未來的區域政經變化?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啟動了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第一輪從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聯邦準備局以1.725兆(萬億)美元購買各種證券及債券,釋放出貨幣並壓低利率、促貶美元、強化出口。第二輪從2010年11月到2012年6月,以0.6兆美元購買財政部債券。第三輪從2012年9月開始,沒有明確設定退場時間,僅以降低失業率為目標,每月購買約400億美元債券;隔年加碼到每月850億美元。當失業率降到6.5%以下、通膨率高於2.5%時就開始退場。2014年初開始逐步減少購債額度,10月份正式退場,並準備隨時升息。
 
日本在總體經濟持續不振下,其實早在2000年初就曾採用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基的建議,推行過貨幣寬鬆。金融海嘯後恢復採用,從2010年10月到2013年底,共買入101兆日圓的債券。2013年安倍首相看到美國量化寬鬆效果顯著,於是加大量化寬鬆的規模到每年65兆日圓,2014年10月又擴大為每年80兆日圓。雖然日圓因此大貶,但做為「安倍經濟學」主要內涵的量化寬鬆,的確發揮了效果,讓日本貿易和經濟成長為之一振。
 
歐盟經濟一直被南歐幾國的債務危機所拖累,加上看到美國和日本的量化寬鬆政策都有良好績效,歐洲央行(ECB)終於在今年1月,宣布總金額高達1.1兆歐元的購債計畫,從3月起,每月收購600億歐元的債權及證券資產,期間持續到明年9月;各國購債的額度,按歐元各成員國在歐洲央行的出資比率分配。
 
歐盟的量化政策一出現,立刻讓原來已對美元顯著貶值的歐元持續探底。面對此種趨勢,中國的出口和經濟成長恐怕會雪上加霜,因而引發原已動作頻頻的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動作,將貸款基本利率調降0.25%,這是人行繼去年11月調降利息、今年2月調降存款準備率後,第三次對貨幣提出的寬鬆動作。
 
事實上,中國大陸近來經濟數據不佳,除去年經濟成長率7.4%,未達設定目標7.5%以外,經濟產能過剩、國內需求趨緩、通膨率下降,已將今年經濟成長率設定為7%的新低目標;但日圓和歐元持續貶值之下,中國大陸不得不有所動作。
 
然而,不僅這四大經濟體相繼使用了貨幣政策來激勵經濟,今年迄今為止,其他至少有14個國家都已加入「戰局」:包括歐洲的瑞典、丹麥、波蘭、瑞士、埃及、以色列、俄羅斯;亞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尼、泰國;美洲的加拿大、秘魯,以及澳大利亞都或多或少地降息,而韓國日前的降息,更讓亞洲國家屏息以待,隨時準備迎戰。
 
不過,台灣在此波貨幣戰中倒是老神在在,不僅因為去年經濟成長率尚佳(3.5%),今年成長率預測更達3.7%,在亞洲四小龍中居首;且今年1月份失業率降到14年來的新低(3.7%),上市公司過半都要調高薪資搶人才。因此,除非韓國動作大到讓台灣擔憂,否則台灣應該不會有降息的貨幣政策。
 
但是,如果量化寬鬆或類似的貨幣戰爭繼續開打,導致未加入戰局的國家紛紛參戰後,各國降息、貶值的效果將相互抵消;其最後的「淨效果」將會是經濟成長效果有限,但「通貨膨脹」嚴重。而通貨膨脹將導致受薪者受害、經營者及借貸者獲利,造成「所得重分配」效果。
 
只是,大部分民眾都是受薪者,經商或借貸者多半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這種結果將使大部分民眾對施政感到不滿,對各國政府在未來的選舉中將造成極大壓力。
 
此外,各國貨幣若因貶值而大幅波動,則維持幣值不至於崩潰的能力,就顯得重要,「區域性貨幣互換機制」將受到更高重視。而北京政府在這方面已經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其重要性及區域強權的角色,將更為強化。
 
关键词:全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