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偉中共末日說 蒙權力鬥爭色彩

2015-03-21 12:13: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兩會」召開之際, 3 月7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將發生的中國崩裂」長文,斷言中共統治已進入「終局」(endgame),習近平的無情手段把中共帶進末日臨界點。此文一出,激起千層浪。支持和反對的辯論不斷,但雙方都同意,沈大偉在學術界從親中共到唱衰中共,態度轉變有其重要意義。
 
沈大偉研究中共政黨體制蛻變,在中國問題專家中夙富盛名。2014年中國外交學院對美國知華派學者評估,列名158位學者中,沈大偉影響力排第二,僅次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蘭普頓(David M. Lampton)。沈大偉1989年六四事件時,就大膽預測中共不會垮台,反而能獲重生,當時只有極少數學者做出那種判斷。
 
經過20多年仔細觀察,並有機會與中共政學界高層密切交往互動,2008年他出版《中國共產黨:從萎縮到適應》專著,得到廣泛好評。書中把中共描述成善於學習、與時俱進,逐步開放、懂得領導社會,足以解釋中國為什麼能撐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快速崛起。
 
由於這些背景,中共當權派視沈大偉如知己,中央高官和黨校向他開放。但這樣背景的學者居然反目,在美國重要媒體列出五大理由,說明中共來日無多,大大抹黑唱衰習近平的「中興雄主」形象。他甚至不排除由於習的任性,得罪所有集團勢力,把自己陷入形單影隻,而可能被黨內同僚罷黜或發生軍事政變。
 
這樣極端的預測,當然引起各方側目。他大張旗鼓表態,對自己學術地位及與中共的關係都非常冒險。中國官方《環球時報》立刻批駁,指「無論是在做機會主義的新站隊,還是沈大偉晚年對華認識變化的真實反映,都會是學術研究的敗筆。」
 
沈大偉的五大論點並不新鮮,在反華派論述中早是老生常談。第一是富豪精英集團加速大量外逃;第二是各種形式政治高壓加劇;第三,體制內學者早就不相信自己宣傳,看穿國王新衣;第四,體制內外從官場到社會文化普遍腐敗;第五,深化改革寸步難行,受到強大既得利益集團集體阻擋。這五個現象固然存在,但並不足以支持中共日薄西山的論斷,所以反對沈大偉「崩潰論」的說法很多,也很有力。
 
反對者甚至認為,也許沈大偉都不能用五點證據說服自己,為什麼還做出大膽預言?「環球時報」評論認為,沈最終未能跳出西方價值觀或政治規律對他產生的干擾,使他變得像章家敦之流的「中國占卜者」一樣庸俗。
 
這種以西方價值觀和相信普世性政治規律,切入沈大偉的學理分析,比較有意思。沈對江澤民和胡錦濤主政時期推動中共黨內改革,從2000至2008年,江胡有限度謹慎開放黨體制,推動多重體制改革,「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擴大中共的社會基礎和執政方針多有肯定。
 
簡言之,從六四後,雖然傳統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失靈,迫使鄧小平下令「不要爭論」,可是江澤民利用全球資本主義化最擴張的時代大潮中,悶聲大發財,全民經商向錢看,縱容權貴貪污,取得黨內各派政治妥協,把社會生產力最高的成份納入黨內。在曾慶紅規劃獻策和輔佐下,江澤民把原來列寧式「革命黨」朝向保守意識形態的「執政黨」方向,調整蛻變。以經濟騰飛成績,換取人民容忍中共政治壟斷。這是沈大偉讚賞並大力鼓吹的正確路線。
 
可是江胡在位20年的GDP至上主義,全黨全軍全盤腐化,社會矛盾尖銳。中共走進「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的兩難。沈大偉仍希望中共逐步開放,走向緩和衰敗的「安樂死」,符合最少動盪的政治轉型。可是人少勢單的習近平和王歧山等紅二代卻逆勢而為,朝向恢復毛澤東體制,四面出擊,不惜打破黨內結構平衡。中共「外硬內軟」,內部早就十分脆弱。習的強勢做為,只會使高層權力派系鬥爭白熱化,提早走上他們極力想避免的蘇聯崩潰結局。
 
兩會期間,「慶親王」的影射文章,再沒有「鐵帽子王」說法,當局似在製造整肅曾慶紅氣氛。而曾慶紅透過舊屬施芝鴻高調抗議,絕不服輸。這時著名的沈大偉在國際媒體發聲,為江胡曾唱好,難免給外界「護駕」和意在言外的觀感,學術也蒙上了權鬥色彩。習王會不會就此收手?今年秋天的五中全會大會戰,必然更加精采。
 
关键词:沈大末日色彩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