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失世界領導地位 是真實或誇大?
2015-04-03 12:01:3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在亞投行的失策和挫敗,對中東外交與軍事決策混亂,導致中東局勢大變,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幾乎已開始一場代理戰爭。連串事件折損美國全球威信,中國藉經濟實力擴張影響力,以致英國「金融時報」出現「中國崛起,終結美國世紀?」和「全球治理走向『後美國時代』」等討論;中國媒體更興高采烈,彷彿亞投行就是整個世界,中美大戰,而中國戰勝了。
但觀察美國輿論,朝野似乎都從容鎮定,只把亞投行看作世界金融體系的一環,美國人關心此事者很少。柯林頓政府首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說,美國這事搞砸了,美國如加入,有助推動透明和法治理念。白宮轉變態度,希望與亞投行合作,美國正準備下一步棋,並未氣急敗壞。
美國近期對外關係確實連連失利,遠的有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紛爭、敘利亞、伊斯蘭國(IS),近的有葉門問題、亞投行創設,都顯示全球領導力走弱,才有「美國世紀」結束,中國取而代之的說法。中國經濟實力壯大,想增加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有自己主導的領域,亞投行創設,就是類似思維的產物。諷刺的是,亞投行誕生快速,這麼多國家「接生」和加盟,背後其實是美國兩黨惡鬥、府會不和,間接「催生」了亞投行。
美國數十年來主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與日本共同主導亞洲開發銀行(ADB),壟斷國際金融體系。20國集團(G20)峰會五年前即通過,改革這些機構,降低美歐日投票份額,把投票權轉移新興經濟體;中國快成全球最大經濟體,但IMF投票權僅有美國的六分之一,非常不合理。小布希、歐巴馬總統都贊成改革,但改革提議卻一再被國會否決。
國會還抱持美國「唯我獨尊」想法,府會兩黨不和,互相杯葛,禍延IMF等改革。小布希任內倡議中國成為美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但北京拿出500億美元創設亞投行,履行國際職責時,美國卻杯葛,以為中國想分庭抗禮,還勸說盟邦勿加入。國際間本就見利忘義,不料反應意外熱烈,亞投行變成「一帶一路」大戰略的領頭羊,狠甩華府一記耳光,也造就美國近年最嚴重的外交挫敗。
類似自亂陣腳戲碼,也發生在伊朗核武問題上。兩黨內鬥和政治對立,眾院議長貝納違反慣例、侵犯總統外交權,邀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到參眾兩院聯席會演講,與歐巴馬政策唱反調;47位共和黨參議員致函伊朗最高領導人,威脅不能和美國總統達成協議,都屬荒唐、傷害美國威信和國際地位的舉動。其他如反對授權歐巴馬擴大對IS用武,件件都損害美國利益和外交影響力。
美國真正的敵手,其實是自己。一在人謀不臧,總統、國會議員都是民選,卻都忘記妥協精神和國家利益,只有意識形態的堅持和對立,使美國喪失「自我修復」能力。二在體制陳舊,改革困難。譬如開放移民政策躊躇、公務員系統效率低落、工會龐大失去制衡,使企業競爭力流失等,折損美國的優勢。
美國衰弱、中國崛起,亞投行事件象徵美國世紀的結束,近日成華人世界相對高亢的輿論聲音。但實情真如此嗎?哈佛大學教授、「軟實力」概念發明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的意見頗值參考。他認為,世界並未進入「後美國時代」。1970、80年代,大家也曾離譜地高估過蘇聯、日本,而今安在。現在,有人把中國看成十呎高的巨人,宣稱「中國世紀」來了。中國數十年內可能逼近美國,但未必能在軍事、經濟和軟實力等方面超越美國;何況中國可能有國內的重大政治挫折等挑戰。
美國有弱點,譬如債務、中學教育、收入不平等、政治僵局等,問題嚴峻,但軍事和軟實力、人口結構、技術和能源方面,美國都占優勢,地理和創業文化更有利美國。而中國經濟增長率並非如線性預測一樣,永遠往上增長;美國與歐洲、日本和印度的關係,都保持在有利狀態,但中國在亞洲卻處於地緣政治劣勢。未來亞投行的創設和運作,挑戰還很多,勝敗還在未定之天。
美國最強盛時期也曾有過挫折,1956年美國無力阻攔蘇聯鎮壓匈牙利抗暴,也難阻擋英、法、以色列入侵蘇伊士運河。人們常強調國際多元合作共贏,卻期待美國繼續一呼百諾,用一次挫折,就論斷美國領導世界的地位告終,既嫌武斷,判定也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