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協議影響世界 猶待美政爭煎熬
2015-04-09 11:25:3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加上德國,在萬方矚目下,2日終於在瑞士洛桑與伊朗就限核談判達成框架協議,最終協議內容將在6月30日完成。歐巴馬總統的新歷史定位踏出第一步,但中東和平是否撥雲見日,猶未可知。
這次談判延續2013年11月的基礎,歷經艱辛斡旋,終於較預定時限晚兩天達成框架協議,殊為不易。歐巴馬宣稱:「它切斷伊朗可發展核武的每一條路徑。」
最終協議若能落實,伊朗將拆除三分之二提煉武器級鈾元素的離心機,發展核武所需的時間從兩、三個月延長為一年,並接受國際檢查監督。聯合國及西方以取消對伊朗資金凍結、武器禁運、船運檢查等制裁作為交換。
美國和伊朗的恩怨情仇已歷數十年。1950年代中情局策動伊朗政變,推翻民粹派的總理,護住巴勒維國王政權。巴勒維雖推動綠色革命,實施土地改革,也企圖以世俗化政策賦予女性若干自由,可是他難以擺脫王權專制本性,又觸怒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以致1979年遭罷黜。卡特總統允許巴勒維流亡美國治病,伊朗革命政府怒火燒向美國,占領德黑蘭美國大使館、劫持60多名美國人質,美、伊交惡迄今。
伊朗系出波斯,雖信奉伊斯蘭教,卻屬什葉派。它和遜尼派、親美的沙烏地阿拉伯不和,伊朗支持黎巴嫩的真主黨和敘利亞的阿塞德政權;近來又支持葉門胡塞叛軍,趕走哈迪總統。伊、沙兩國在中東地區進行代理人戰爭已明槍暗箭多年。
小布希政府對伊朗、伊拉克和北韓深惡痛絕,斥之為「邪惡軸心」,必欲去之而後快。伊拉克在第二次波灣戰爭後已垮,伊朗和北韓擁核自重,是過去30年歷任美國總統的頭痛問題。
歐巴馬要在中東亂局釜底抽薪,不能不與伊朗談判限核。而伊朗遭西方經濟制裁35年,也已國庫涸竭,加上年輕族群視野擴及世界,魯哈尼總統兩年前以向西方尋求和解、改善伊朗國際處境為政見而勝選。雙方各有所求,故而自2013年起即展開談判,中間波折不斷,而今終於有突破。
國際間對伊朗是否守信諾,不是沒有疑慮。尤其是與伊朗近鄰的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動向最值注意。歐巴馬想重建嶄新的中東秩序,翻轉1979年以來美伊對抗局面,證明他不是「跛鴨總統」,在伊核問題上尋求突破是最好的攻堅之策。
由於伊朗極力支持敘利亞總統阿塞德,若能擺平伊朗,也可望釜底抽薪,在敘利亞問題上出現轉機。西方解除對8000萬人口的伊朗經濟制裁後,商機應可擴張。美國則可順勢聯合伊朗,一起遏制伊斯蘭國(IS)擴張。
可是這樣扭轉乾坤的大動作,豈能不讓以沙烏地為主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焦慮。所以沙烏地已表示,如果伊朗獲得和平使用核能的權利,沙烏地也要發展核能。而中東核能一旦擴散,美國要如何收拾?這是又另一棘手課題。
以色列立國以來,處於阿拉伯國家環伺大環境,鷹派勢力一向強大。美國國內猶太遊說團體動員能力超強,美國政客甚少人敢攖其鋒銳。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一再主張應先發制人、摧毀伊朗核能力;甚至不顧國際儀禮,背著白宮、洽接美國眾議院共和黨籍議長貝納,邀他到國會兩院聯席會演講,指點歐巴馬政策。
美國外交政策一向以國家利益為基本指導。美國與英、法邦交深厚,艾森豪總統1956年卻逼迫英、法不得封鎖蘇伊士運河;雷根總統與蘇聯可務實地談判核武限制;尼克森總統也在1972年訪問北京,展開美中關係正常化。歐巴馬的中東政策布局,也不容以色列說三道四。
可是,歐巴馬也心知肚明,變生肘腋之間的可能性其實在國內。他不得不一再宣示,絕不會漠視以色列安全受損,「未來三個月內,必須洽定許多關鍵細節。在每件事取得協議前,不會有任何協定。」
目前參眾兩院都由共和黨掌握,47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連署反對伊核談判後,新澤西州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聯合共和黨人提案,要在14日通過2015年伊朗核協定審議法,嚴審伊核協議。
和平與經濟發展固然是美國主旋律,歐巴馬能否克服國內政治難關,替他上任之初就天外飛來的諾貝爾和平獎桂冠取得名實相副的光彩,看來還有一段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