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朱會」能加分 朱立倫才會參選
2015-04-23 10:47:0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4月10日,我們社論以「習近平將晤朱立倫,台灣大選加溫」為題,分析「習朱會」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影響。12天來,朱立倫是否代表國民黨參選,是否赴北京會晤習近平,都峰迴路轉,眼見破局了,局面又拉回來。據報導,朱立倫確定5月3日赴上海參加國共論壇,4日赴北京會晤習近平。「朱習會」能否突破兩岸框架,給對方甚麼「見面禮」,以及會面收效如何,都攸關朱是否參選總統,影響層面不可小覷。
朱立倫率隊參加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變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可能改變朱的生涯規劃和政治布局;或許朱立倫行事謹慎,本就這樣運籌和考量會晤習近平的效應和影響,所以他16日被媒體再三追問,是否如郝龍斌所說「陷入長考」,回答「沒這回事」,並重申會將新北市長做好做滿;攝影機前甚至不耐煩地說:「我不會參選2016,這樣可以嗎?」
台灣2016大選,很多人本已抱乾坤底定,蔡英文出線,國民黨難挽頹勢念頭。但藍營支持者似乎抱定「不信江山喚不回」,勸進朱立倫聲音不斷。尤其本報系「聯合報」民調,朱立倫和蔡英文差距僅八個百分點,形勢並非已不可為;加上維持台海平靜,讓台灣穩步前進,不再受政黨輪替折騰,兩岸也不要再巔簸等主觀期待,朱立倫被不同背景人士寄予厚望。
台北傳出朱立倫會晤習近平的規格、議題還在交涉。就台灣民情,朱立倫自然不能「白走一趟」,只與習近平應酬交際,說些空洞、原則性語言,然後打道回台。用台灣社會的俗話說,這樣見,國民黨和朱立倫立刻會被嘲笑去北京「朝拜」、被「摸頭」。這樣的批評或失之輕佻,台灣也有自我矮化之嫌,卻反映多數台灣民眾心理:既然兩黨高層見面,不能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國民黨期待朱立倫首次以主席身分登陸,北京在重要議題釋出「讓台灣人民有感」的善意,譬如習近平宣布有條件嘉惠台灣的新政策,或亞投行、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彈性原則等,確保朱立倫沒「白走一趟」,也讓中間選民相信,讓朱立倫接馬英九的棒,有利兩岸關係,台灣前景會更好。
現實是,只有朱立倫訪北京得到正面有力的「加持」,能成為新的政治籌碼和資本,才能催化朱立倫參選,甚至從「不想」選變成「必須」選。同理,朱立倫也須有比馬英九更進一步的宣示,如果領導台灣,將如何在兩岸「九二共識」基礎上尋求新突破,「不獨不統不武」的負面表述,如何轉成正面表述,但又不落入「一國兩制」,以避免大陸行被綠營貶抑成「媚共」「賣台」,對選舉反而失分,自然更萌生不參選念頭。
平實而論,這種突破對國共兩黨,都是艱難的任務。一是時間緊迫,距會晤不到兩周,很多涉及重大政策底線的表述,短期內不易有共識;二,兩岸交流,很多事是「摸著石子過河」,要突破現有框架,又怕對方占便宜,這是兩難。但既要「習朱會」,急如星火也須趕出章程來。
台北政壇對朱立倫「不參選2016」,出現不少效應。一是立法院長王金平動向愈來愈明朗,「你不選,讓我來」。朱在黨紀上已放王一馬,但要讓王如此予取予求,代表國民黨參選否?
二,朱立倫需要「蓄集能量」養望,一再婉辭不選,讓泛藍支持者著急,增強憂患和危機意識效應,避免重演九合一選舉「含淚不投票」,也有利黨內整合團結。
三,朱已許諾新北市民,四年市長做滿、做好,如違諾參選總統,易授人攻擊把柄。如今「矜持守諾」,讓懸疑和憂患氣氛蔓延發酵,或有利新北市長補選勝選。如果訪北京之行效益正面,屆時水到渠成,國民黨再「徵召」朱參選總統,朱即可解套。
外界這些解析可說機關算盡、權謀當道,不必然是朱立倫的本意,但如所見略同也很自然。其中最關鍵軸心,正是赴北京會晤習近平效益是正是負。中國如今意氣風發,對「一帶一路」所經國家慷慨解囊,充滿自信;台灣或不需實質金援,習近平在釣魚台、人民大會堂或中南海見朱立倫,意義或不同,但相對也不那麼重要;如能在國際參與、尊重歷史、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現實等方面,北京多作突破性退讓,對衝破兩岸僵局和國際圍堵更有效益,就看北京能否把握機遇,表現胸襟和氣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