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安會」意外解凍 中日對抗趨緩
2015-04-25 11:11: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2日終於在印尼雅加達亞非峰會後「坐下來」,交談30多分鐘。此舉遠超出日方預期,也讓大陸觀察者跌破眼鏡。此前日方多次公開「求見」,但中方一直擺出不搭不理姿態。這次會面前,媒體還傳出兩人只可能「站著談」,不料「習安會」不僅實現,習近平始終面帶笑容,氣氛看來不錯。中日峰會解凍三年來的緊張關係,但要步入坦途尚言之過早,只能說關係回暖改善。
外界事前普遍不看好「習安會」,是基於以下判斷:一,即將公布的「日美新防衛指針」,目標都指向中國,尤其日本自衛隊將「受邀」,參與美國在南海巡邏;二,歷史問題上,安倍一直拒絕中方要求,再為二戰侵略道歉,甚至公開表示不願繼承「村山談話」使用的「殖民統治與侵略」等關鍵詞;三,日方對中國主導的亞投行(AIIB)頗多微詞,不願立即加入。這些背景顯示雙方互信不足,相見不如不見。
但峰迴路轉的關鍵,在「習安會」前一天,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21日在東京與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齋木昭隆低調會晤。兩人對會談內容諱莫如深,但事後日本媒體披露,日方把安倍22日上午即將在萬隆紀念會議的演講稿,提前交中方,讓中方了解安倍對歷史問題的態度。雖然安倍講詞未符中韓期待,未就侵略罪行道歉,只表示「日方深刻反省」,但代表日方也放低姿態,表達善意,讓中方感覺受用,成敲定習安會「由站改坐」的臨門一腳。
這次會晤扣去翻譯占用時間,兩人真正談話僅十餘分鐘,卻取得幾項共識。包括:雙方都認為,自去年11月「習安會」後,兩國關係有明顯改善;雙方同意不搞對抗對立,盡快啟動「海上緊急聯絡機制」,並展開防務對話;歷史問題上,安倍積極回應習近平要求,承諾遵循「村山談話」和「小泉談話」立場,軟化後的表述超出他當天上午的公開發言,可解讀為對中方的單獨承諾;中方希望日本加入亞投行,日方也回應將積極研究,並保持與中國協商溝通。
兩人會談並未具體觸及釣魚島領土爭端,主因是歧見太大,誰也沒有打破現狀的能力。但釣島從過去的日本獨管,發展到現在「中日共管,維持現狀」,雙方都派公務船巡邏,爭而不破,中國算取得階段性勝利,這種「新常態」,也是暫時擱置爭議的好時機。
會晤中,中日關係面臨的急迫問題都談了,雙方態度都向前看。因為從國際觀感或內政上,習近平與安倍都有不得不坐下來談的壓力。安倍即將在本周末訪美國,在國會聯席會演講,能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加上華府行程,有助提高安倍的國內聲望;而美國不乏對安倍利用美國「亞太再平衡」,藉釣島問題向美國索取通往「正常國家的鑰匙」不以為然,安倍尋求與中國緩和關係,也可向美國顯示他不是「麻煩製造者」。
習近平也顧慮到眾多亞投行創始成員國,對中日關係緊張的關切,通過改善中日關係,演繹兩國和諧氣氛,可顯示中國是寬容的大國。北京近年與日本打交道,似漸體認依靠刻意「擺臉色」來展示強硬姿態,效果不彰,反而透過交流更能達成外交目標。
這次「習安會」,中方改變過去處理中日關係的被動態度,從接招變出招,並掌控中日關係的誘導權和主導權。這一策略性轉移,與習近平放棄鄧小平「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等外交方針,提出「一帶一路」和成立亞投行等全球布局的戰略決策一脈相承。可以預期,今後在中日關係上,中國可能繼續出招,讓日本跟著中國的思路走。
但寄望中日關係從此步入新階段,恐亦太樂觀。主因在雙方歧異太大,變數太多。譬如今秋中國將舉行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閱兵,劍指日本意味濃厚;日本也將以海上閱兵式「回敬」。安倍續推動修「和平憲法」,擴大自衛權解釋;與美國軍事同盟擴大至全球範圍,放寬武器出口、擴大日本國際角色。「習安會」次日,三位日本閣員即參拜靖國神社,可見中日關係多複雜多變,不是一次高層晤談即可化解。
安倍藉先後會晤習近平、歐巴馬,想贏得日本仍是「大國」的印象與個人政績;習近平也演繹亞洲新強國的領袖風度,雙方各取所需。中日關係要平順,還需更多灌溉和努力,美國更是最關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