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頻密出擊 對美國壓力空前
2015-04-27 12:21:4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自今年3月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以來,中國試圖打破國際既有框架,締造亞洲新秩序的意圖越來越明確。李克強總理月中接受「金融時報」專訪,否認中國要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但從北京領導人最近密集對外作為,伸張國際影響力,自然對一手主導世界秩序的美國,構成不小壓力;對未來世局的影響如何,幾年內或可見端倪。
以下從幾方面概述。第一,英國和西歐。英美是長期盟友,但英國為自身經濟利益,現實主義抬頭,成為第一個違逆華府意思的美國親密盟友。英國此舉,導致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爭相加入亞投行,為分享「一帶一路」沿線商機部署,都非美國所能左右。難怪哈佛經濟學家、前美國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說,這麼多國選擇投向中國,顯示美國正在失去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
第二,亞非國家。剛結束的印尼亞非峰會,今年的主題是:60年前建立的世界經濟秩序已過時,新秩序應按新興經濟力量重寫。印尼總統佐科威批評,世銀、國際貨幣基金會、以及亞洲開發銀行以過時思維,已無法解決當前問題;情況必須改變,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亞非國家這種取向反映當前國際政治氣氛:美國影響力下降,而中國影響力則上升。
第三,日本。日本首相安倍參加亞非峰會,雖未對二戰侵略罪行道歉,卻表達「日方深刻反省」,意外降低身段。中韓當然不滿意,但安倍已走出一大步。對釣島爭端,日本默認維持中日共管,都派機艦在附近巡邏的現狀,有走向擱置爭端之勢。日本三年來因將釣島「國有化」,造成中日關係「凍結」,習近平會見安倍後融冰。日本占有的優勢還在,但主權有爭議漸被默認,有利中方。
第四,俄國。中國外長王毅月初訪莫斯科,為習近平下月訪俄作準備。克里姆林宮說,兩國現在關係為中俄史上最佳。普亭和習近平去年曾五度會談,下月習近平將出席紅場舉行的二次大戰盟軍勝利閱兵,歐巴馬和西歐領袖不參加,屆時又將成中俄的外交秀。事實上,因為烏克蘭事件,美國和西歐制裁俄國,已使俄國也向亞洲「再平衡」。去年俄國承諾,未來30年向中國輸出天然氣;中俄形成軸心,力抗美國和西歐的結盟力量。
第五,越南。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上台三年半,從未訪中國,但本月8日帶同越共政治局三分之一成員訪北京,與中方討論南海等議題。越南宣聲擁有西沙和南沙所有島嶼,因此與中國的關係長期緊張,北京之行雖無大突破,但雙方同意,減少分歧,避免南海爭端升級。
第六,印度。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與中國有邊界紛爭。去年習近平訪印,下月14日莫迪將回訪,中國將高規格接待,習近平將陪同莫迪,參觀西安大雁塔(公元645年,玄奘從這裡出發,前往印度取經);李克強也將陪同莫迪,遊北京天壇,觀看印度瑜伽和中國太極表演。不過,因為中國和印度宿敵巴基斯坦是「鐵哥們」,印度與美國關係親密,中印關係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第七,巴基斯坦。習近平20日訪問巴基斯坦,與巴國簽訂中巴經濟走廊協議,投資460億美元。巴國伊斯蘭激進暴力恐怖主義猖獗,反政府和極端組織隨時可能發動襲擊,經濟走廊所經地區嚴酷的考驗重重。中國仍願作投資,是因推動「一帶一路」計畫是當前急務。
第八,南海。中國在南沙群島永暑礁,興建3000米長機場跑道,已完成三分之一;中國還在另外六個島礁築人工設施,名義雖為護漁、氣象、救援等,但將來可轉為軍事設施,控制南海重要航道。菲律賓、越南和美國等雖都反對,國際法上也難成擁有主權的依據,但中國仍加速造島,反映中國行事軟硬兼施,造成既定事實,有利南海的權利維護。
從以上舉措,多邊關係錯綜複雜,各國都多面交往,合縱連橫,但北京漸打破既定格局,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對外關係也成北京近月來的工作重心。為推動「一帶一路」,北京正善用本身龐大外匯和經貿實力,爭取鄰國和區域外的西歐國家支持,希望利益均霑,和平共享,增加在亞洲的主導地位。美國仍是全球超強,但影響力相對萎縮,中國已足以在東海和南海挑戰美國;至於美中能否分庭抗禮,未來一、二十年的發展,非常具關鍵性。
关键词:中國對外頻密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