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何不納入更多非洲國家

2015-05-02 10:44:5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超過90國的代表上星期齊聚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辦亞非高峰會,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習近平主席也代表中國參加,並會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如果將「萬隆會議」追求的目標和中國正推動的「一帶一路」策略相比,可以發現「一帶一路」只要稍微擴大,即可成為落實「萬隆會議」目標的有效途徑,兩者並可相輔相成,而成為理想的結合。
 
「萬隆會議」又稱為第一屆「亞非會議」,是60年前的1955年4月18日到24日,由來自30個非殖民國家的300多位代表在印尼萬隆舉行大會。會中討論保護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除了要促進亞非國家間的文化與經濟合作之外,也抵制當時的美、蘇殖民主義。會議提出了要求世界各國遵守聯合國憲章、相互尊重、促進合作的「十項原則」。
 
聯合國受到萬隆精神影響,在1964年底成立了以維護開發中國家為目標的「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並在此後發揮巨大影響,包括促成各先進國家提出「普遍化優惠體系」(GSP)、優先援助最低度開發國家( LDC)的外援政策、「南北對話」協商國際經濟新秩序、先進國家援助開發中國家預算超過國民生產的0.7%等前瞻方案,成為國際社會中關注開發中國家權益的主要力量。
 
然而,亞非國家自1955年以來,雖然許多在政治上紛紛脫離殖民,成為獨立的自主國家,但經濟上顯然未因「萬隆會議」的反殖民精神,而獲得真正的「解放」或「發展」,特別是非洲國家。依權威的OECD經濟研究部主任Angus Maddison博士領導團隊剔除通膨的精確統計,1955年非洲國家的經濟生產占全球3.5%,到1980年還是3.5%;到1998年更跌到3.1%。而亞洲國家則由1955 年的19.5%逐步上升到1980年的26.2%,並快速提高到1998年的37.2%。
 
我們相信這種趨勢還在持續之中。因為亞洲得力於東亞四小龍在1970年代、東南亞四小虎在1985年後的崛起,以及1980年代後巨大的中國經濟以更劇烈的方式興起,正迅速地獲得經濟自主和政治上的獨立;但非洲國家在不穩定的政治下,經濟發展遲滯不前,導致政治解放無法帶來經濟的自主和發展,迄今仍要依賴大量外援,才能補充正常的發展所需。
 
這也導致前殖民宗主國隱隱約約地利用經濟援助,來操控這些非洲前殖民國家的國際政治作為,使政治解放並未全然落實。非洲的困境,其實中亞、西亞和南亞在某種程度上也同病相憐,因為亞洲的崛起集中在東亞,其他亞洲地區多多少少還是列強角力的區域所在。
 
如今,中國已快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以快速的成長速度,不久的將來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的首強。加上中國手上握有外匯存底,到今年3月已達到驚人的3.73萬億(兆)美元,遠遠超越居次的日本1.25兆美元,有實力協助亞非國家發展。
 
中國的基礎建設能力已然成熟,有技術能力提供其他國家的建設之需;而中國本身又相對缺乏資源和安全有效的運輸管道,亟需這些國家和地區提供資源和運輸管道互利。因此,「一帶一路」的西向發展策略,剛好提供亞非後進地區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動能輸出的絕佳方案。
 
加上中國比起西方列強,是歷史上相對並未對這些地區殖民的國家,容易獲得這些國家的信賴。因此,「一帶一路」也可成為亞非後進國家邁向經濟發展,以獲得真正政治獨立的可行途徑。
 
然而,「一帶一路」規劃中,「一帶」的北路由中國經中亞、俄羅斯到歐洲;中路由中國經中亞、西亞到波斯灣和地中海;南路由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到印度洋。「一路」是從中國經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到歐洲。由於這兩條路徑都沒有經過北非之外的非洲大陸,將使參與「萬隆會議」的諸多非洲國家感到受排除與失望;這也成為能協助大量亞非國家追求萬隆精神最可行的「一帶一路」策略中,明顯的美中不足。
 
基於中國未來在國際政經賽局中的需求,以及眾多非洲國家發展所盼,「一帶一路」有必要納入其他非洲地區,使其成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未來政經發展的重要依賴。我們深盼北京當局可採行,以落實「萬隆會議」精神,使「一帶一路」的和平發展、共存共榮更具說服力。
 
关键词:非洲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