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東盟歐盟重啟自貿談判的緣由

2015-05-13 17:33:0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南亞國家聯盟和歐洲聯盟(EU)日前已同意將重啟雙方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在一項聯合聲明中指出,東盟與歐盟的高階官員,訂於今(2015)年年底會晤,評估可行方向並進行回報。亞歐2大集團在區域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下,結合為緊密經貿紐帶,讓事情朝正確方向發展,深思熟慮至關重要。因此延至年底再做評估,乃是合作成功不二法門,相信除了雙方當局對自由貿易協議進程感到允當外,相關各方也深以為具正當性,至願樂觀其成。
 
東盟和歐盟從2007年起,就展開了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不過到了2009年時,因歐盟對東盟成員國緬甸的人權紀錄有所疑慮,造成談判中斷。國際間在磋商協議進程,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導致一時難以延續,可算是一種常態。尤其是東盟與歐盟各是東方與西方環境的典型代表,除若干經貿活動有接觸外,其餘觀念環境落差均甚大。這次適逢東盟各國代表在馬來西亞出席年度外交部長會議,歐盟新任貿易執行委員馬倫斯壯(C. Malmstrom)客次吉隆坡,各種條件有了新的契合氣氛,雙方重啟談判乃得水到渠成。
 
在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重啟自貿協定談判,並強調為讓事情往「正確方向發展」,因此延至年底再進行評估的字裏行間。資深的商貿專業人士,必能看得出歐盟的立場鬆動在先,都又以話語掩飾其窘迫的狀況。近年國際經濟環境混沌未開,歐美等所謂先進國家面對復甦無期處境,已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只能以拖字訣苟延殘喘。邇來各主要國家廣泛尋覓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機會,希望做好準備為在非常困厄中求發展派上用場。
 
歐盟新任貿易執委馬倫斯壯趕來,再托出由歐方以意識型態因素擱置的東盟—歐盟自貿協議談判,就是一項有力的旁証。究其實,經濟發展的本質,乃循開放與競爭來帶動利益均霑,讓消費者買到更低廉、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而透過貿易自由化的推進,能找到易擺脫原有的利益共生與人情困擾。更在降稅與貿易便利的市場擴大後,以銷售企圖來增加消費選擇性。簽署自貿協議,即希望引進持續的競爭刺激及擴大銷售,好帶動產業升級、外來投資,及取得新型態的運用。
 
東盟副秘書長林宏興同意以年底為與歐盟檢討區域談判的時機,應是基於專業理念、實現觀點的立場。歐盟是東盟的第2大貿易夥伴,2014年貿易額達2480億美元。假若能依雙方自貿協議,獲得貨貿、服貿、投資等領域嘉惠,寬免掉絕大部分關稅,再算貿易收入,可資挹注國家財政的數字會更多。畢竟東盟—歐盟自貿協定談判擱置已達6年,能重啟談判就是好事一樁。時下舉世仍陷於經貿低潮,積極簽署自貿協議是窮、富國家的共同期待。
 
當然,光靠自貿協議要完成脫困任務是不夠的,因為自貿區運作並不是救經濟的萬應靈丹,而是追求經濟發展變革、分配公平與活絡投資的開始。自貿體制從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功敗垂成以來,已蔚為顯學。國際普遍認為是一種透明的檢驗尺度,常能取得社會變革的契機。也唯有帶動重大社會變革,消費權益和年輕世代的就業品質,才能持續改進,奠立地球永續發展的基礎。
 
過去若干年間,歐美經濟環境崩壞,財政左支右絀,反而是亞洲太平洋地區變成了全球經濟整合的超級熱點,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區建立,已上看400個。其中亞太同時醞釀3個大規模的多邊自貿區:美國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以東盟為核心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亞太經濟合作(APEC)的願景「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顯然歐盟有不可落後的壓力,和東盟結合的自貿區只許成功。
 
关键词:解東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