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訪華後再訪蒙古多面布局

2015-05-18 09:46:0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分別在西安和北京相迎,遊大慈恩寺遊天壇,中印氣氛友善;在北京,雙方就邊界糾紛達成諒解,在上海,雙方簽訂價值22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莫迪此行改善中印關係,又加強雙方經貿合作。遊天壇時,莫迪拿出手機,與李克強合拍一張自拍照,上傳推特。這張自拍照被西方傳媒視為莫迪訪華的最大成就,因為他找到「突破」中國防火牆的方法。
 
莫迪結束訪華行程,17日即轉往蒙古訪問。印、蒙建交60年,從來沒有印度總理來訪;位於中俄之間的蒙古,偏遠而不受重視,「叟不遠千里而來,必有所圖?」
 
第一,印度意在鈾和煤。蒙古國土有四個法國大,人口只有300萬,但有豐富礦產,包括全球最大的綠寶石山銅礦(Oyu Tolgoi),如能擴大開採,經濟收入可占蒙古生產總值(GDP)的30%;又有全球最大的塔班陶勒蓋煤礦(Tavan Tolgoi),這個煤礦帶也位於南戈壁,距內蒙邊境只240公里,這裡生產高品質的煉焦煤,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家外國公司競標投資開採,上月20日消息說,中國國企「神華」可能取得開採合約。
 
2009年,蒙古政府批出綠寶石山銅礦的首期開採合約,獲合約的是有英澳背景的公司。這項發展刺激國際對蒙古的投資熱潮。研究指出,蒙古有豐富礦產(銅、煤、金、鈾、鋇),且廣大土地還有待探勘,現已發現的礦藏,都是50年前俄國發現,如用現代先進鑽探技術,勢必發現更多礦藏,這是個歷史性的投資時刻。2011年,花旗集團的研究首先將蒙古列為「新興市場」,視為未來40年全球最佳新興市場之一。
 
2011年,蒙古GDP飆升16%,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速國家;近年蒙古國內反對外國公司謀取巨利,2014年的GDP跌至7.8%。目前蒙古政府正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以求恢復經濟高成長。
 
莫迪這次訪蒙古,恰好搭上蒙古希望改善投資環境的列車。印度輿論說,他將與蒙古簽署多項經貿協議,最引人注意的是蒙古輸出鈾給印度。印度銳意發展經濟,但能源不足,缺少電力,計畫生產1萬兆瓦的核電力,極需鈾礦,用作生產核電力。早於2009年,印度已與蒙古簽訂協議,蒙古賣鈾給印度,但至今仍因蒙古國內紛擾而未付運。莫迪此行敲定輸鈾,是件大事。印度近年用煤發電,耗煤量直線上升,估計煤進口量將於2017年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煤進口國。
 
第二,印度聯手蒙古牽制中國。中國正大力發展四周鄰國的經貿關係,剛承諾為印度西面的巴基斯坦建造經濟走廊,又要興建鐵路,通往印度北面的尼泊爾和印度東面的緬甸,如果印度再向鄰國施力,形勢很快會變,四周國家都傾向中國。
 
中國對蒙古有巨大影響力,蒙古九成出口輸往中國,四成進口來自中國,五成投資也來自中國,「中國打一個噴嚏,蒙古就感冒」。中蒙2012年貿易額為62億美元,2020年估計增至100億,2012年印蒙貿易額只有6020萬元,印度要追上還差很遠。
 
第三,蒙古尋找「第三鄰」。處於中俄包夾中的蒙古,1989年前,受前蘇聯控制,蘇聯崩解後,蒙古擺脫控制,成為民主國家,但1990年代起,又遇上中國經濟崛起,經濟受控於中國。因此蒙古有所謂尋找「第三鄰」說法,要在中俄以外,找尋第三個鄰國,日本和印度都是目標。
 
蒙古以豐富礦產作條件,吸引外國投資,以打開局面。不過,成吉思汗的國度,因有豐富資源而受天下垂涎,但也因此有所謂「資源詛咒」,不少成吉思汗後裔認為,土地是蒙古人民所有,不能任由外國公司掠奪;土地一旦出賣,子孫就再無土地可承繼,所以有強烈的排外觀念。
 
綜合而言,莫迪這次出訪,雖意在蒙古的鈾和煤,但爭取與中國改善關係,才是重中之重;莫迪訪華後,中印表面關係改善,但雙方因邊界糾紛而互存的不信任,仍然存在。印度輿論有個說法,指中國經濟放緩,印度的GDP上升,印度將來會成中國提高工資後,廉價生活必需品的來源國,印度經濟有望追上中國。
 
事實上,中國目前經濟總量約10兆(萬億)美元,印度只有中國的三分一,如以中國成長率為7%而印度8.5%計算,印度要78年才能追上中國;如以中國增長5%和印度增長10%計算,印度要23年才能追上中國;如以中國跌至0%增長,而印度為10%,則印度只需11年,就能追上中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