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將再現 莫疏忽防災準備

2015-05-21 11:45:0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日本氣象廳(JMA)日前證實,「聖嬰現象」今年可能再度出現,亞洲各國恐怕因而受到嚴重農業損害。又由於世界暖化已使極端性氣候變成為常態,其所造成不同類型的天然災害將甚難以防範。因此夏季後對天時要特別加上注意,莊稼的維護尤其不可鬆懈,除了一般的治標準備外。治本的觀念、通報資訊和作為,要在日常就建立起來,能夠做到居安思危,始可能將天災損害減到最低限度。
 
聖嬰現象是指太平洋海面的溫度升高,導致南美洲暴雨氾濫,亞洲和東非卻天氣酷熱,終而造成多種天災。日本氣象廳是最早預期聖嬰現象將於2015年再度來臨的氣象機構,在追蹤聖嬰現象的作業方面,也投入較多的力量。因此日方於12日做出證實聖嬰將臨訊息,可信度頗高,亞洲各國的氣象測報系統,應該即將提升值勤的位階。同時防、救災機構在執行宣導任務時,傳播的範圍要擴大,通告防災事項的程度要更深入。所謂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千萬莫要疏忽。
 
根據聖嬰現象出現的經驗,亞太地區受創重大,是發生於2009年的一次。當時南亞印度的旱災災情,為40年來所僅見,除了使亞太地區的農作物收成大減,導致糧價飆漲,更造成社會動盪與不安。所造成經濟貿易的損失,達到數百億美元,各方面至今記憶猶新。而新的聖嬰現象徵兆,竟又是始見於印度,今年年初反常的豪大雨、洪澇為患,傳已導致數百農民絕望輕生。若夏季降雨低如印度氣象局預估低過正常,聖嬰現象有70%機率會發生,則亞太農損真足以令人懸憂。
 
按一般預估,亞太地區可能受聖嬰現象影響的農作物,有小麥、稻米、黃豆、棕櫚油和玉米等。若聖嬰現象把乾燥氣候帶到澳洲東部穀物帶,就可能衝擊當地小麥收成。再則印度和泰國等生產稻米的國家,產量受了聖嬰現象而劇減,從而推升米價,會造成社會失衡。若聖嬰現象在印度中西部帶來乾燥氣候,則黃豆生長折損使售價攀升。總之,區域內以農產支撐經濟的開發中國家勢必落入衰退泥淖,供應鏈遭砍斷,等於增加了更多天災的全面損害,負荷難以形容。
 
聖嬰現象是天然災害的一種,救災防災的基本做法,和其他天災大同小異。不過亞洲大多數是開發中國家,以往受主客觀條件影響,一切因陋就簡。每遇災害來臨,幾乎只能任其蹂躝,於是災情奇慘,災損特別沉重。這種現象當然不能讓其繼續長久存在,應該設法有原則、有計畫進行緩解。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年內就改制轉型,以「共同體」架構推動區域經濟整合。所以防救災設施,就應該提升作業的決策層次來進行,改變以往各成員國單打獨鬥的做法才是。
 
氣象專業對聖嬰現象的制式說明,除4季外,聖嬰現象是最重要的地球周期性氣候模式,這種每3年到7年在太平洋地區發生的現象,會持續到一年之久 。先是深層冷水向西流過太平洋,接著南美洲西部外海表層海水開始暖化,通常吹往赤道的季風會停止。到聖嬰現象醞釀形成,對不同地區的氣候會出現差異影響。有比平常溫暖,也有比平常乾燥或潮溼的地區,加上與當地氣候相激盪,異常氣候的破壞力變大。而且即使微弱聖嬰現象,也可以造成嚴重打擊,農作難免受損。
 
聖嬰現象造成的各地風暴、乾旱,外加近年極端性氣候變為常態的事實,天災頻率會變得更密,損失尤其無法預估。東南亞大多數居民面對氣象警報,無處逋逃,可以做的選擇是強化防災救災的各方面準備,務必要做到最完備程度。同時各國行政體系要立刻進行救難的綜合編組,妥覓具執行力的指揮監督官員來負起責任。天有不測風雲,把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事項完成,將是戰勝危機的不二法門。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