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轉向 中國經濟改革停擺了?
2015-05-25 12:10:3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主席上台以來,經濟方面一直高呼改革,不再像之前的30年,以爭取經濟增長作首要目標。習主席和李克強總理說了不知多少遍,可以容忍增長下調,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降至「中高速」增長,認為這樣是「新常態」。不過,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似乎明顯變了,已放下「改革」,重回力求「增長」的老路,其中的轉變,很值得一說。
第一,經濟改革。中國政府進行的「改革」,主要有兩點。1,增長模式的改革:30年的高速成長,有賴於所謂「中國模式」,即利用低工資勞動力的生產所得,投資到重點工業和基礎建設;這種增長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動力不來自私企。習李推行的改革,一方面減少政府投資和改革國企,另一方面強化市場化,讓市場和私企力量迸發,使經濟得到持續增長的動能。
2,債務改革:中國各地方政府為求發展,長期積極進行建設,因此大量借貸,到2013年中,負債達2.6萬億(兆)美元(彭博社數據)。巨大負債成為定時炸彈,一旦爆發,勢必拖累經濟。習李推行的改革,針對地方政府所設的投資公司(LGFVs),限制它們進入債券市場借貸。
第二,改革殺掉增長。中國政府雖已估計,改革可能減慢增長,卻料想不到,改革竟然殺掉了增長。2014年的成長率已跌至四分一世紀以來最低的7.4%,今年第一季再跌至7%,估計第二季將進一步下滑至6.8%或6.7%。最新的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持續放緩,下滑速度顯然已到政府底線。譬如4月出口跌6.4%(3月已跌15%),進口跌16.2%(3月已跌12.7%),經濟學家原來預期,4月的進出口可從2、3月的跌勢中反彈,結果卻大失所望。自去年11月至今,政府已三次降息,希望刺激信貸,但一直不見功效;政府又採取措施,放寬房貸規限,但房市(占GDP 15%)依然未見起色。
第三,政策轉變。政府政策轉向清晰可見。今年初,當公布2014年GDP降至7.4%時,當局還信心十足,對2015年將進一步降至7%,沒有一點憂慮。1月下旬,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演講,還充滿信心地呼籲,西方國家無須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因為中國經濟不會失控,將從改革中變得穩健。3月下旬,習近平在博鰲論壇演講,還是一貫信心十足地說,中國經濟發展得很好,雖然不再有兩位數的增長,但7%左右的增長已相當可觀。
但4月經濟放緩的速度,顯然超過預期,下行壓力已觸到紅色警戒線。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拍扳定調,認為有比改革更迫切的目標,那就是爭取增長,必須採取措施刺激經濟,力保7%左右的中高速成長;更重要的是,必須控制下行速度,避免走向硬著陸。
中央政治局拍板後,5月開始,每隔兩天,政府各部門就必有一段政府進行投資的消息:新華社20日報導,中國政府大舉投資,進行基礎建設,包括:砸202億美元,進行可負擔房屋建設、投入1825億美元;於未來三年進行互聯網寬頻基建、再砸403億美元興建六條新鐵路(山東和遼寧等四條高鐵、成都和南寧兩條地鐵)。
第四,改革不再優先了。政府近日宣布投資,規模之大是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所未見(當時刺激經濟款項為6600億美元),與兩年來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習李的改革,是避免使用政府投資這種財政政策,但自去年11月以來,政府已三次降息,依然不見功效,無法阻止經濟持續放緩,現在終於不能不拿出撒手鐧,重彈舊調,要用政府投資去刺激經濟,力保7%左右的中高速度成長。
第五,政策的顛簸。李克強21日在巴西說,有信心可保住中高速成長,阻止經濟持續放緩。這番話表面上雖與他在達沃斯演講相似,但背景和精神已大不相同。四個月前他對改革充滿信心,認定改革有利於穩定經濟,現在重點在於政府可以運用投資去刺激經濟,避免經濟放緩,兩者之間的政策差距,不可謂不巨大。
但政策轉變可能產生新麻煩:現在是從「改革」到「增長」,那麼將來還要不要「改革」?答案當然是要。因為非改革不能確保經濟的長期發展;換言之,將來又會從「增長」回到「改革」。這種政策轉變,不免會為市場帶來顛簸,更可怕的是,轉變過程中,經濟可能隨時失控,導致內外的連鎖反應,這才是中國的最大隱憂。
关键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