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戰略互疑 亟需第四聯合公報
2015-05-29 20:15: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即將訪問美國,但近數月,美、中兩國從亞投行問題對立,到美國派偵察機高調赴南海巡邏,被中國軍方驅趕;再到美國司法部一周內起訴兩起華人涉嫌竊密,向中國政府輸送美國商業機密案等,把兩國之間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徹底暴露世人面前,美中失和,華人無疑也會受害,海內外華人深以為憂。兩國外交界似應嚴肅思考,習近平訪美期間,兩國是否須簽訂「第四聯合公報」,確定「新型大國關係」交往準則,把兩國摩擦維持在可控範圍內。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美中作為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之間的博弈與合作,影響世局至鉅。習近平曾倡議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核心是「不衝突,不對抗」,要「文鬥」,不要「武鬥」。但美方看來,這是要美國揚短避長、自廢武功,因此對習近平的倡議一直興趣缺缺。
美國駐華大使博卡斯(前譯為鮑卡斯)去年1月28日在國會聽證指出,除非中國負責任地解決國際紛爭、尊重人權、保護環境,否則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沒什麼道理」,美國應審慎以對。目前美國越來越多專家認為,美中關係正走向質變,過去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或許無法再持續下去。
究其原因,兩國間的戰略互疑,信任赤字是關鍵。過去30多年,中國通過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成功獲得全球性影響力。但自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卻在走向相反方向:在國內,對互聯網、媒體、公民社會、大學和政治改革倡導者予以打壓;對外則對鄰國展示更強硬態度,令外國對中國崛起心生警惕甚至敵視。
美國判斷,未來10至15年,只有中國經濟總規模有超過美國的可能,因此鎖定中國是美國霸權的頭號挑戰者,呼籲調整對華政策之聲不絕於耳。事實上,中國一方面口口聲聲說「太平洋之大,足以容下美中兩國」;另方面又強調「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要排拒美國對亞洲事務的參與,這讓一向以全球大國自居的美國視為挑戰。亞投行事件更讓美國受到震撼教育,讓美國輿論更看清,中國在處心積慮破壞美國自二戰以來打造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改變美國主導制訂的市場經濟和貿易投資等規則。
由於中國實施專制、不透明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也與西方南轅北轍,一旦中國挑戰西方成功,世界發展方向就可能按中國的意願走,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美國推動的貿易俱樂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歡迎所有國家加入,唯獨排拒中國。
中國對美國的疑慮,本質上是擔心美國要在全世界搞「顏色革命」,擔心美國用西方價值觀影響和改造中國,顛覆中共政權。這種疑慮在2012年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台後尤甚。中共領導人相信,華府正使用「冷戰」時期對付蘇聯的遏制政策來對付自己,雙方摩擦點包括網路攻擊,東海、南海領土紛爭,到智慧財產權等,使美中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張。
同時,中國精英層也普遍認為,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力量上升,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下降,美國的盟國歐洲、日本力量都減弱,美國作為西方世界霸主孤立無援,中國恰逢戰略機遇期,有機可乘。在國內,美國因力不從心,不想插手太多世界事務,民眾孤立和自理門戶心態一度高漲,使中國民間挑戰美國的呼聲愈加急切。
美中關係是否像美國一些學者擔心的,已達臨界點?目前看來,由於兩國之間的戰略互疑短期內難消除,在兩國各自的民族主義煽動下,摩擦對峙逐步升高,甚至爆發一定規模衝突的可能性的確存在。
但世界經濟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爆發衝突,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歐巴馬總統在習近平訪華府期間,必須從世界大局著想,通過清醒而坦誠討論,拿出一套切實緩和兩國緊張關係的辦法,並如美國「中國通」藍普頓(David Lampton)教授提議,兩國應在建交三公報的基礎上,再簽訂新聯合公報,訂出新形勢下兩國友好關係發展架構。
美國須重新思考戰後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分享中國,中國也須認清與亞洲鄰國相處時,以鄰為壑、相煎太急的嚴重後果,只會把鄰國推向美國懷抱。兩國領導人若任由各自的民族主義綁架,不踩煞車,雙邊關係只會繼續惡化,最終兩國都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