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星」船難 再考驗中國軟實力

2015-06-06 12:30: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重慶「東方之星」客輪1日載著456人(405名乘客、五名導遊)在長江湖北監利段翻覆,五天過去,仍有近400人下落不明,引發失蹤者親屬抗議。事故原因和責任尚待專家鑑定,船長和輪機長聲遭遇龍捲風,但說法被質疑。看待災難救災應盡量避免泛政治化,但救災是中國「軟實力」的具體呈現;這次似有進步,卻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五天來,我們和海內外華人一樣關切遇難者安危,哀悼罹難者,也同情家屬感受。船難涉及456條人命,國內、國際媒體都屏息以待,希望不幸中有驚喜的奇蹟。無奈100小時過去,除事故初發時跌入江中被救的寥寥數十人,和潛水員從船艙救出兩人外,迄今打撈出的遺體僅數十具;救援行動滯後,令急切的家屬哀痛難耐。
 
中國經濟崛起,國際影響力竄升,城市建設、工商企業管理觀念都不輸先進國家,躋身世界前列,官方參與國際救災經驗、頻率都增加。這些因素下,外界自然期待船難後政府緊急管理、救災應變,都有和前述成就相匹配的表現;因為這正是「中國夢」涵括的內涵,也是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外,「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從救難過程看,中國的軟、硬實力還難相匹配。
 
或許因長江天險,水流湍息、渾濁,天氣惡劣,前四天救災,遠不符大眾期待。天災人禍各國皆有,如平常心看待,既毋須隱瞞實情,也不必上綱上線到國家形象或官方顏面。救災表現效率、動員能力,把人民生命當第一,民眾權益最優先,才是最重要考量。
 
但這次船難,繼續顯露一些不足。其一,資訊不透明。中共中宣部第一時間下令,禁止各省區市派記者現場採訪,已到現場者一律召回,並要求各媒體一律用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統一通稿和畫面。這種限制固可阻攔謠言滿天、以訛傳訛,卻堵攔全民快速獲取訊息管道。事發多日,家屬難知真相,「家人生死,我們都希望知道」,1200多名家屬激憤,卻不准赴救援現場,更無人出面安撫接待,人道上有不足。
 
其二,救災機具、方法都嫌古老,決策也欠明快。翻船次日,除了周邊搜尋生還者,未見重大行動,第三天動員三大艦隊200名蛙人潛水,通宵搜索。卻因水溫低、水流急、能見度差,船艙內家具雜物阻礙,蛙人幾乎靠手摸搜尋,根本難有效救援。切割船底又陷入是否釋放船艙中空氣,反而使萬一有倖存者缺氧窒息,遲疑四天才切割;拖至第四天晚間才扶正沉船,雖然「黃金72小時」不見得適用水中,但空等讓救命寶貴時間流失,還出現「72小時後才扶正渡輪,是對生命的尊重」謬論;選擇深夜吊船扶正,究竟是時間巧合或「你懂的」,也讓民眾狐疑。
 
南韓去年4月「世越號」渡輪沉沒,300多人喪生,救援遲緩,大陸媒體曾批評訕笑。「東方之星」動員4000多人馳救,2000噸的渡輪,在水不算深的內陸河域翻覆,五天來既未見現代先進器械和方法,只有最原始的人力,所謂營救大部分成收屍,遺憾其結果竟與南韓如出一轍。
 
其三,事發後李克強總理趕赴現場慰問生還者,督導救災。從中新社系列圖片,李克強親自撐傘、淋雨後濕著白襯衫和救難人員一起吃飯盒,都值得點讚。但地方官前呼後擁、個個拿小筆記本圍著地圖記錄長官講話,救災人員也排方陣相迎,應都不是李克強作風。它卻顯露地方官場落伍、官輕民重被本末倒置的陳腐面,並未隨習近平端正政風而改變。
 
其四,安全管理制度有大漏洞。BBC報導,這艘曾獲中國交通運輸部核定「部級文明船」的渡輪被改造,已不符標準。「華爾街日報」報導,出事渡輪兩年前曾違反安全規則。南京海事局爆料,長江遊船每十艘有六艘存在安全問題。政府法規和執行能力不足,初入富裕、旅遊風氣盛行的中國必須急起直追,以確保公眾旅遊安全。
 
汶川大地震時,解放軍動員救災,出現直升機墜毀、空投傘兵失敗、救災官兵用泥水煮泡麵,都引起國際討論。印度洋馬航空難,中國參與搜救使用的器材落伍,也被國人責難。這次救災,官媒自評「救援有序、措施得力」,但民眾給它打幾分呢?相較美國,無論九一一事件、珊迪颶風等災難,救災動員的井然有序和效率,都為文明和國力作了註腳,值得外國借鏡。論說崛起和強大,但遇災難時才能見識真國力。
 
关键词:之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