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爭名校 刻意去亞裔化不可取
2015-06-09 11:42:3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亞裔子弟申請長春藤名校時,遭遇各大學的特別配額限制,即所謂「竹天花板」的困境。「波士頓環球報」近日披露,一些大學升學顧問為幫助亞裔學生獲取進名校機會,教導他們「去亞裔化」的招數,包括改名換姓、自我介紹短文避提父母移民艱辛歷程等。這些招數效果如何,不得而知,然而,本質上是誤導亞裔子弟不以家庭背景、亞裔文化等為榮,有如不折不扣欺騙,根本是昏招,並不可取。
「波士頓環球報」報導,部分亞裔家長花費高達10萬元,聘請大學入學顧問,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導學生申請名校時,去除或隱瞞族裔特質(appear less Asian)。他們開出的「藥方」,「治標」部分是專長和愛好部分,不再讓孩子們學鋼琴、小提琴等亞裔學生常見的樂器,改學其他樂器;參加體育項目也不能是羽毛球、乒乓球等亞裔拿手項目,不強調亞裔學生社團角色等。這或許有一定合理性和效果。但「治本」部分,竟是把姓名改得不像亞裔,徹頭徹尾「去亞裔化」,入學短文也避寫父母移民的艱辛歷程。
這樣急功近利做法,與其說是幫助亞裔學子,不如說是投機取巧、戕害和污染學子心靈。首先,美國是機會之國,並非一考定終生,學生即使上兩年制或四年制社區大學,還可通過努力提高學術成績,轉學進各名校。其次,名校並不保證學子終生必然成功,即使進普通學校,日後仍有出類拔萃機會,全靠自己努力。再次,公然教導學生改名換姓,以增加名校錄取機會,實質上是教導他們欺騙和投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絕非「正能量」;反而讓孩子不以家庭和亞裔文化為榮,誤導他們數典忘祖,不知感恩。這些作為都期期不可。
誠然,近年亞裔躋身長春藤名校門檻越來越高,其原因十分複雜,不能簡單地歸咎名校所設的配額限制。一方面,美國亞裔人口不斷增加,從90年代以來,申請大學亞裔人數增長近三倍,想要拔尖愈加困難;另方面,亞裔學生自身彼此競爭也水漲船高,一些人通過補習提高SAT或ACT考高分,揠苗助長,也使學生們的「優秀」程度增加水分,被認為只擅長考試。
此外,卻常被忽視的重要因素,是來自中國、印度和南韓等國家學生的競爭。他們雖是外國學生,卻被美國大學籠統地歸入「亞裔」類統計,實際上占用亞裔學生的入學配額。
今年5月,全美60多個亞裔團體組成聯盟,向司法部和教育部的公民權利機構投訴,指控哈佛大學與長春藤盟校亞裔入學門檻高於其他族裔,歧視亞裔,呼籲當局調查,並要求這些學校招生時停止採用「積極平權」(亦即「保障名額」)的種族配額制度。
去年也有團體和個人例如非牟利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提出類似指控,指控對象不僅哈佛,普林斯頓、耶魯、史丹福都被指控存在同樣問題,在同樣分數下,亞裔錄取率比白人低67%,與其他族裔相比則比率低更多。
然而,這些大學卻提供相反數據,顯示前述指控完全站不住腳。譬如,目前亞裔僅占美國總人口5.6%,哈佛大學今年錄取亞裔學生比率卻達21%。長春藤大學中,亞裔學生所占比率平均也達12%至18%。若從族裔平衡角度看,美國其他族裔怎會相信這些大學錄取時「歧視」亞裔呢?
因此,要對名校提出歧視亞裔指控,就須指出他們將「亞裔學生」和「亞洲學生」混為一談未必合理。實際上,財務拮据的美國大學,近年一直把富裕的亞洲學生,尤其中國學生作為重要財源。去年全美共有27萬4439名中國學生,較上一年度提高16%,中國學生占美國的外國留學生三成之多,為美國經濟注入220億元。
亞裔家長要為子女爭取更公平進入名校機會,首先應要求名校把給美國亞裔的配額和亞洲學生的配額分開。其次,對孩子的培養也須按照這些大學的「遊戲規則」辦。美國獨立教育顧問聯盟(IECA)日前公布2014年全美對獨立升學顧問的問卷調查,歸納美國大學最看重高中生素質和經驗,除了是否選修能挑戰學生的AP或IB課程外,成績是否呈上升趨勢,ACT或SAT成績是否和高中整體成績吻合等,都是觀察指標。而參加校內外活動也必須持之以恆、深度參與,而非淺嘗即止。這些或許可給亞裔學生和家長一些啟發。
关键词: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