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膠著情勢 逐漸見緩解跡象?
2015-06-10 10:13:0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南海情勢陷入膠著狀態,美國機艦繼續偵巡南海,並進行演訓,近海戰鬥艦(LCS)「沃斯堡」號正在南海遊弋,除了行駛到南沙群島附近,還派出無人偵察機和「海鷹」直升機,進行海空立體偵巡。另一方面,美國情資顯示,到2030年,中國海軍將擁有415艘艦艇,包括4艘航空母艦、99艘潛艦等;但大陸軍事專家李杰反駁說,美方的預測誇大,甚至有造謠惑眾之嫌,意圖攪亂中國周邊局勢,引起南海周邊國家恐慌。
南海緊張情勢膠著之際,也出現一些有助緩解情勢的動作與訊息。首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訪問華府,將與國防部長卡特直接對話。范此行將參觀波音公司、三處美軍基地和一艘航空母艦。范長龍與卡特會晤,必然討論島礁爭議,以談判對話代替放話對抗,是有利的正面跡象。
其次,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7、8日在德國舉行,鑑於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在東海與南海的緊張情勢,G7領袖峰會閉幕時發表共同聲明,呼籲依據國際法維持海上國際秩序,反對南海填海造陸,但未點名任何國家。對中國而言,隱含避免尖銳對抗,有其善意考量。
第三,美國堅持和平解決爭議與維護自由航行權,強調南海是國際水域,不是中國的內海。華府指出,「填海造島,製造不出主權」,不排除派遣機、艦進入人造島礁12浬範圍內,以宣示美國主張。惟正如本報上周社論指出,美國既沒有足夠外交工具,也沒有足夠經濟工具,甚至連最拿得出手的軍事工具,也很難用來有效執行其南海政策。因此,華府顯然有自知之明,而知所節制,以免南海情勢失控,難以收拾。
第四,南海議題升溫後,中國學者之間也爭議不休,有人認為,美國要求各國停止造島,北京現階段肯定不會接受;也有人認為,中國在南海主權的強勢作為,與經營「海上絲綢之路」相互矛盾。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中國還會繼續造島,如果在美國壓力下退讓,北京領導人不僅對國內難以交代,對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也十分不利。除非造島達到階段性成果後,才可能暫停,屆時中國在南海的地位將非常穩固。
中國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坦承,中國既要「海上絲路」,也要南海主權,這兩個目標有矛盾。他說,中國在南海主權上的強勢作為,對海上絲路能否經營成功,「是個很大的障礙」。
中國一方面和越南、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在南海主權上針鋒相對,但另方面同時挾經濟優勢,推展「一帶一路」計畫,未來孰輕孰重,北京應知所選擇。
第五,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推出「亞太再平衡」政策,是一個西向的戰略。中國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計畫、設立亞投行,基本上也是一個西向戰略。此顯示,北京無意與華府正面衝撞,才採取西向戰略,避免和美國在西太平洋直接對抗。北京最近提出戰略白皮書,對未來戰略又有新規畫。現階段,北京仍以西向戰略為主。由此可見,北京目前還是以避戰作為戰略的核心思想,也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與「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維背景。
第六,由於美中都採取西向戰略,雙方都不希望在南海發生大規模衝突。這也是台灣馬英九總統5月26日提出「南海和平倡議」的主要考量。2012年馬總統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後,美國直到2014年才透過亞太助卿羅素、國務卿柯瑞和時任國防部長的海格出面肯定「東海和平倡議」。
美國國務院代理副發言人拉斯奇(Jeff Rathke)當天就表示,美國「感謝」台灣呼籲各方克制、避免可能升高緊張情勢的片面行動,以及尊重能體現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國際法律。馬英九的南海和平倡議,難得同時獲中美雙方肯定,顯示華府與北京都樂見南海和平,有助降低緊張對峙。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歐巴馬將在9月舉行高峰會,雙方想修補關係,也是南海情勢逐漸緩解的重要因素。眼前雙方國防部門對峙叫陣,其實都有為峰會預作鋪陳,拉高價碼,再作外交妥協的意味。如果依這些跡象的趨勢走下去,未來南海緊張情勢也可能像東海一樣,隨著美中兩國峰會到來,逐漸冷卻,雙方尋求一個新妥協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