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TPP從恨到愛 安甚麼心?

2015-06-11 10:53:0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總統日前脫口說出,中國已向美國詢問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可能性。這的確是令人驚訝和錯愕的發展,因為不到三年前,中國還在敵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認為這是美國勾結盟國、要圍堵中國的陰謀。現在反其道而行,道理何在?目的為何?
 
中國和韓國日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待雙方國內法定程序完成後即生效。這項行動不僅對亞洲鄰國帶來經濟競爭壓力,導致日本想加速中、日、韓三國的自貿協定諮商,也對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增添必須迅速達成的巨大壓力。
 
國際間簽署區域貿易協定,特別是整合程度較低的自由貿易協定,通常是以經濟理由為主。因為它帶來生產分工、專業化,讓各國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大家「將餅作大」後,利益水準自然提高。
 
然而,除了經濟原因外,政治因素也相當重要。例如,美國1985年簽署第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和關係極密切的以色列簽訂。2000年與約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則是拉攏約旦成為其中東前哨密切相關。目前諮商已近尾聲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號稱「高品質」的貿易協定,但美國卻找來發展程度不高的越南加入,顯然有拉拔越南,協助在南海抑制中國的政治企圖。
 
因此,中國的區域貿易協定,當然也有其政治和經濟目的。2004年和東盟簽署第一個主要自由貿易協定,著眼與東盟鄰國保持良好政經關係;2006年和巴基斯坦簽署附帶「早期收穫清單」的雙邊自貿協定,更著眼巴國在戰略上對中國的重要性。2003年中國和港、澳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2010年和台灣間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當然都有政治企圖─雖然台灣極力宣稱其為單純的「經濟協議」。
 
中國雖然發展程度相對低,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引進外國企業,以及貿易自由化的成本頗高,但北京對此的興趣越來越高。去年亞太經合會議(APEC)在北京召開非正式領袖會議,中國發動「亞太自由貿易區」構想,主導這個貿易協定成為「亞太經合會議」認可的貿易自由化主要途徑之一。
 
美國雖曾表達異議,但經過討論後還是同意,特別是這條路徑早就是APEC「茂物宣言」的內涵之一,根本無理由反對。如今中國表達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意願,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是開放度要求極高的貿易協定,連日本要加入都須放棄農業保護,而引發國內激烈反彈;而積極爭取自貿協定的韓國,也不敢在第一輪就加入,北京竟然一反常態地急著想加入,安的甚麼心呢?大陸經濟承受得了嗎?
 
中國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態度翻轉,應該和它近年來簽署區域貿易協定後,產業受衝擊程度,顯然低於原先預期有關。例如,早先它和東協簽「貨物貿易協定」前,應泰國要求先簽署了「早期收穫清單」,雙方相互開放部分水果和蔬菜,想對泰國「讓利」來爭取支持,沒想到後來獲利較大的居然是中國而非泰國。亦即,事前用模型預測的結果並不正確。
 
這種事例後來頻頻出現,包括兩岸ECFA「早期收穫清單」生效後,出口量增加幅度較多的,其實是台灣對中國大陸開放的項目,而非中國大陸對台灣開放的項目,但北京卻口口聲聲對台灣「讓利」。
 
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極可能是中國內部許多法規配套,大異於一般民主國家。境外經濟體和其自由貿易結果,因為內部障礙而讓產品在中國內部難以順利銷售;反之,中國出口到貿易對手的產品,卻可以順利銷售。相互開放服務市場的結果,讓中國企業可長驅直入對方市場,但對手國的企業即使准入中國,卻是步步陷阱。中國專家逐漸參悟出這種道理,放心積極地爭取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奪取其最大利益。
 
因此,如果民主國家無法參透中國的意圖,看上中國廣大市場,而持續與中國簽署沒有法規配套的區域貿易協定,其結果將使利益相對集中於中國,助長中國經濟更壯大;自身的獲利則相對有限,如此,則中國超越美國、主控全球經濟的時代將更提早到來。這些國際經濟學教科書中沒有的道理,民主國家可要早日參透,拿出對策才行。
 
关键词:安甚麼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