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官員談話 看台灣大選的中國因素
2015-06-18 11:58:0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的總統選舉自1996年以來,大陸都扮演一定角色。有時迫不急待,有時好整以暇,基本方向朝日趨成熟移動。面對2016年台灣大選民進黨聲勢領先,北京顯然有點沉不住氣。但千萬別忘了中國人一句老話「小不忍則亂大謀」。畢竟,兩岸關係不必爭一時,只要台灣不走台獨路線,即使出現短暫挫折,終能迴峰路轉,行穩致遠。更何況,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正緩步上揚,北京更須謹言慎行,不要幫倒忙,再誤了大事。
民進黨主席、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月初訪華府,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2日在華府開記者會,指中國非常警惕任何可能的台獨動向,「向美方清楚表達,中國反對任何有台獨傾向者到美國活動,也反對美國給予舞台」。他說,有人說蔡英文來「面試」,他想反問「她為什麼有話不能跟對岸的同胞說,要來找外國人面試呢?」
顯然,這番話除了爭話語權之外,並不得體。台灣朝野總統候選人近年都在當選前訪美國,與華府官員溝通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意見,因為當選後即不能再訪華府;而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總統候選人訪華府談台美關係,不容他人置喙。美國更有權利接待任何它想接待的人。崔天凱反對美方給蔡英文舞台,固然是表態,但對台灣選民的中國觀感、對美國,恐都認為是對不該涉及的議題說三道四,喧賓奪主,對美中關係、對兩岸關係,都於事無補。
其次,崔天凱提「一個中國」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中美關係基礎的一部分,「不管什麼人、到這兒來、有什麼活動,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損害這個原則」。說法有魚目混珠之嫌。事實上,大陸雖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馬英九政府也認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就是「九二共識」。但精確說,「九二共識」才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不能直接「轉換」成片面的「一個中國」。兩岸與外交術語都有高度政治敏感,必須字斟句酌,不容信口開河扭曲,否則徒然傷害兩岸互信。
第三,崔大使強調,蔡英文先要能過得了13億中國人考試。事實上,中華民國總統雖有責任維持兩岸關係和平與穩定,但總統候選人從未有「接受13億中國人考試」的事實或先例。談話如輕佻,撈過了界,對兩岸友好氣氛並無助益。
同樣地,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近日訪美,也就美台軍事聯繫升級表達關切,強調台灣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要求美方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堅持一個中國不動搖。特別是2016年台灣大選前,不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美方回應則雲淡風輕否認這番顧慮,指華府在台灣問題的立場沒有變化。
范長龍若是對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表達中方立場倒也罷。問題在他是透過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關友飛,12日在華府對媒體表達此一立場,措詞雖緩和,但目的恐與多年前北京領導人放話,想影響台灣選舉雷同。
北京在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前對台文攻武嚇,並向基隆與高雄外海各試射一枚無彈頭飛彈,反而讓大陸最不喜歡的李登輝高票當選。2000年台灣大選前,總理朱鎔基橫眉豎目警告台灣,不要選出台獨傾向的領導人,反而「幫助」民進黨陳水扁勝出。2004年阿扁尋求連任,中美聯手反對台灣藉公投綁大選,結果阿扁利用兩顆子彈,讓選情翻盤。
2008年選舉,國民黨、美國共和黨與中共隱約間首次聯手,將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殺得潰不成軍。2012總統選舉,國民黨、美國民主黨與中共立場一致,美國惠台籌碼盡出,痛擊反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
北京處理兩岸問題漸趨成熟,何以今年縱容官員頻頻發言,企圖影響台灣大選?原因不外蔡英文自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後,氣勢如虹,北京似有意挫挫她銳氣,但效果卻適得其反。其次,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卻不斷宣稱要「維持兩岸現狀」,當然自相矛盾。但藍營自會出面駁斥她,北京想橫柴入灶,反而會幫國民黨倒忙,讓蔡英文更具聲勢。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說,兩岸政治基礎不牢,就地動山搖。清楚的立場,藍綠都瞭解其背後隱意。北京官員今後最好謹言慎行,避免指手畫腳,畢竟台灣絕多數選民希望被尊重,厭惡北京干預台灣內政,否則效果必然適得其反。這兩天香港的情勢發展,提供了最好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