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改被否決 北京面臨大難題
2015-06-20 11:11:0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政改方案在立法會遭否決,原是意料中事,只是過程令人意外。北京料不到的,竟是28票比8票,支持政改案的建制派議員臨時退出會場,議事攻防失策,讓支持票少得可憐,不僅香港特區政府難看,北京也大失面子。有香港議員說:「巧合地,今日是滑鐵盧戰役200周年的日子,用滑鐵盧戰役的挫敗形容特區政府政改方案失敗,絕不為過。」
由於表決前五分鐘,大批建制派議員離場,造成戲劇化表決結果。事後傳出,過程應該是建制派精心策劃的「陰謀」。說法指出,建制派議員如不投贊成票,無法向黨中央交代;但投了贊成票,無法向香港人民交代。於是選擇「被迫」離場棄權,兩面不得罪。是耶非耶,只有當事人清楚了。
香港立法會這種「鳥籠式議會」,都可給北京出難以逆料的狀況,創造中共建政以來,首次有地方議會否決中央交付的方案,算是開了先例。由此可理解,北京對議會民主的不信任和痛恨,要在政改方案設下層層關卡,充分掌控,以落實一國兩制的「一國」精神。而今後如何防止地方再推翻中央代作主的決定,是北京的一大難題。
香港特首梁振英對結果當然極度失望,痛批28票「煞停香港民主」。但梁振英該自覺,政改案被否決,其實就是對他施政的「不信任投票」。縱然特區政府已明示,不再重提政改方案,未來施政首重民生和經濟。北京也說,衷心希望香港社會各界人士放下政治爭拗,在特首及特區政府帶領下貫徹落實工作,凝心聚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北京的調子放軟許多,但梁振英的歷史評價,也已有定論。
泛民主派人士受到否決政改案鼓舞,今後要求北京「真普選」的動作和能量,只會越來越大。就像台灣太陽花學運後,馬英九政府受到反對派制約,不僅政治性法案停滯,修憲推不動,連相關經濟法案也全擱淺。雖然香港立法會和中華民國國會不能比擬,但特區政府失去威信,爭議難平,政策推動不易,情況和台灣馬政府雷同。
有評論認為,更換梁振英是北京的選項之一,只是這樣北京也大失面子,除非萬不得已,須壯士斷腕,否則這不是北京的優先選項和行事邏輯。
最關鍵的,立法會這項否決,已證明「一國兩制」難推行,未來障礙將越來越多。北京很難理解,「恩賜」香港不同於內地,可開放普選,至少讓香港民主能「跨半步」,港人居然不要。做為另一對照組,香港常以台灣為借鏡,街頭抗議、議會鬥爭都如此;一人一票的直選,香港也以台灣為師,民主派人士堅持真普選,不能打折扣,台、港立場成了一體。
在北京看來,香港不是「獨立政府」,不能自外於中國,當然必須尊重北京人大常委會的法律安排。更核心問題是,香港與台灣都逐漸因與大陸密切往來,產生越來越多磨擦與誤會,激起民間反大陸情結,也助長分離主義,北京雖一再重話警告威脅,卻難以化解港台的自主意識日漸抬頭。
北京擔心香港情勢變化,已不只是「一國兩制」的治理問題,而是危及中共政權的控制基礎。政改案18日被否決,立即成大陸網民熱搜和熱議內容,當然不是中共樂見。對香港近乎「挑釁中央」的舉動,勢必惹惱北京,但基於「一國兩制」特殊性,北京未必可報復懲罰,只是會讓香港明白,堅持中央政府領導的立場不可能改變;而以習近平強硬作風,更不必期待北京對政改讓步。
香港因政改被否決,內部衝突勢將加劇,北京軟不得,但硬起來又將刺激香港,也更製造特區政府困局,終將是三輸的結果。也有一種可能,是政改方案原封不動,梁振英也繼續幹特首,但香港政府的管治危機,經佔中、雨傘運動,很難再回頭,「得寸進尺」屬必然,因此,香港注定成北京難吞嚥,卻又不得不設法「馴服」的「一國兩制」的化外之地。
台灣民主一直是大陸冷嘲熱諷對象,香港人卻欣羨不已。對北京而言,這股「逆流」不可長,更不能影響大陸。為堅守「一個中國」的情感聯結,只能更鼓勵兩岸三地的互動與連繫,既避免不了彼此政治經驗交流,又擋不住一股股「當家作主」的心,讓步不了,強打不得,這是「一國兩制」設計的宿命。如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國兩制」未全面在香港落實,卻已落得風雨飄搖,如何再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