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政策大辯論 搶先開場

2015-06-29 12:14:1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美第七輪戰略和經濟對話剛結束,雙方對重大問題如制定網路安全規則、南海爭議,都未見突破。美國因應中國崛起成熱門話題,兩黨總統初選尚未開跑,對中國政策大辯論已搶先登場,各種主張與論點推陳出新,美國對中國政策似面臨調整。這場中國政策辯論對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的影響,都值得關注。
 
針對中國問題,學者、專家與媒體提出各種主張,大體區分八個類項,包括:一、理性樂觀派;二、悲觀派;三、攻勢現實主義派;四、權力轉移派;五、求官派;六、投資派;七、挾怨報復派;八、理念宣傳派。
 
第一,理性樂觀派以「美中關係友好委員會」前會長藍普頓為代表,認為美中關係已到重新思考未來方向的臨界點。他們相信,快速崛起的中國,會為美國或全世界帶來更多機會。正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所說,由於戰略力量對比、戰略態勢、戰略基礎、戰略環境都出現變化,因此,中美關係也出現新變化。儘管雙方關係已到臨界點,但兩國不僅可避免戰爭,更可增進合作,並針對不能合作的議題加強溝通。
 
第二,以布萊克‧威爾代表的悲觀派認為,由於長達40多年美國對中國的期待完全落空,美中兩國遲早必有一戰。美國從1970年代初期就假設中國在融入國際體系後,會自動接受國際規範,中國社會也在達到一定富裕程度後走向民主化。對悲觀派來說,特別是習近平主政以來,以上期待或假設不是落空、就是無法驗證成功,所以美中之間的戰爭難以避免。
 
第三,以邁爾‧夏米爾為首的攻勢現實主義派,根據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原則,認為美中兩國終將不可避免淪入大國政治的悲劇。
 
第四,權力轉移派則傾向,只要另一個大國崛起,必然遲早會不滿國際現狀,而為了改變現狀,以符合自己國家利益,別無選擇只有挑戰原有的大國。
 
第五,求官派學者希望以一己所學,獲得主要候選人青睞,成為競選團隊的外交策士,進而在他們支持的候選人入主白宮後,成為政府官員,在政壇上一展所長。
 
第六,以億萬富豪索羅斯為主的投資派,在中國有巨額投資,認為美中對抗將導致世界大戰,力勸美國放棄「零和」思維,改採美中戰略合作,以提升自己投資的含金量。
 
第七,挾怨報復派則因與北京或中國領導人交惡,在媒體抨擊中共或中國領導人。代表人物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今年3月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中共結束執政的遊戲已經開始,甚至認為習近平愈是推動反貪禁奢,就愈會提前覆亡。
 
第八,理念宣傳派中,有人藉發表中國議題言論,達到為自己宣傳的目的。例如,共和黨籍房地產鉅子川普發表參與初選演說,聲稱自己如當選,將是最能創造就業的總統,因為他有本事將工作從中國手中搶回來。
 
共和黨最熱門參選人傑布‧布希,與民主黨內不作第二人想的希拉蕊‧柯林頓對中國問題看法最受矚目。儘管傑布與希拉蕊政見集中在美國經濟、對外貿易、失業率、健保、移民政策等交鋒,但美國經濟正緩步復甦,外交議題(特別是中國問題)可能發展成最重要議題。
 
共和黨將舉行黨內初選電視辯論會,中國政策是不可避免的重大外交議題。而初選後,兩黨總統候選人至少有兩場電視辯論會,中國問題必然是雙方焦點,包括美國的盛衰起落和中國的世界角色,都是萬眾矚目的話題。
 
但未來總統候選人對中國問題的爭議,應不致損及目前的美中關係。雖然美中在南海出現爭執,但雙方都正努力談判,避免軍艦或軍機擦撞,以緩和危機。除了9月華府舉行「歐習會」,兩國領導人還會在10月亞太經合會上見面,鬥而不破應可維持。
 
從習近平對軍方所下指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可看出中國並不想主動挑起衝突,只是被動迎戰與應戰。軍事專家甚至認為,北京的基本戰略考量就是避戰,以儘量拉長戰略機遇期。而美國不僅不想打仗,也約束盟國菲律賓或夥伴越南,不可過度挑戰中國。
 
這些跡象,都看到美中都有避免直接衝撞的戰略考量;因此,當華府採取西向的「亞太再平衡」政策時,北京也採「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西向策略,避免迎頭正面碰撞,很可能就是雙方未來的政策基調。
 
关键词:政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