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立是「必要之惡」 對話成新常態
2015-07-05 00:20:1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上星期舉行的第七屆中美戰略暨經濟對話,與第六屆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如今傳出中方認為「成果豐碩」,而美方輿論認為「氣氛緊張」「大失所望」,可能間接影響習近平主席9月訪美的氣氛和成果。這個結果顯示,美中雙方想建立充分互信的夥伴關係,還需要很長時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積極面說,中美合作領域的確增加不少。「外交政策」雜誌日前發表「中美合作符合兩國和世界利益」的文章,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指出,雙方戰略暨經濟對話會針對加強反恐、防擴散 (朝核、伊朗核)、兩軍交流、執法、氣候變遷、能源環境、科技,及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在新形勢下,雙方更應增加合作。他強調:「能合作的領域不是減少,而是大大增加。」
在南海爭議與網路安全陰影下,中美在外交上仍取得一定成就。為確保中國領導人習近平9月訪美成功,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率領的近400人代表團,提出127個領域的戰略項與經濟項目,達成約200個共識。另一方面,在親中派美國國務卿柯瑞主導下,雙方針對管控分歧充分交換意見,並對這次對話感到滿意。
在柯瑞與劉延東共同主持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會議中,雙方都強調「交流互鑑,合作共贏」。自2009年以來,雙方透過該項機制已取得近300項成果。柯瑞與楊潔篪在首度召開的海洋保護會議上致辭,期許新機制能透過雙方保護海上自由航行權、打擊非法捕魚、加強海上執法部門合作等間接方式,逐漸適用於南海。
儘管戰略暨經濟對話過去數年間達成多項共識,但雙方戰略互疑卻未見緩解,從中美兩國都用「坦率」(candid) 這個字眼形容對話,可以看出端倪。外交語言上,「坦率」對話意指雙方討論熱烈,但交集不多。
更重要的,這次中美戰略暨經濟對話傳遞不少新訊息。首先,中美同意在分歧中尋求合作,雙方承認合作比對抗更有意義,但卻也認知對立不可能排除,甚至認為對立是「必要之惡」,有對立才證明雙方有必要加強溝通與合作。雙方同意,不論人權問題、南海問題或網路安全問題,中美兩國都出現嚴重分歧,但雙方即使不能合作解決這些爭議,至少要好好坐下來溝通。
其次,當舊機制不能解決問題時,就創造新機制,嘗試能否以迂迴方式緩解可能的衝突。例如,中美在南海主權爭議形成新共識,認為大國沒有必要為小國的主權爭端,鬥個你死我活,但是雙方顯然認為,南海主權爭議不易解決,而決定召開海洋保護會議,希望透過此一新的機制緩解南海衝突。
第三,雖然中美兩國9月的峰會有助緩和雙方緊張情勢,但峰會已不再能讓兩國暫時停止爭議,或讓雙方關係改善的氣氛持續更久一點。例如,「歐習會」將在9月舉行,按照慣例,中美在歐習會前數月即為峰會醞釀良好氣氛,但雙方今年4、5月間卻為南海主權爭議針鋒相對,直到這次對話前數周,才暫時偃旗息鼓。顯示這種「先吵後談」與「邊吵邊談」的模式不無可能在未來成為中美兩國的「新常態」。
第四,儘管雙方未在這次對話中針對網路安全相互指責,但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拉柏卻在對話一結束就指控,「中國駭客」是數百萬聯邦政府人事檔案被竊事件的幕後黑手。他是迄今為止指責中國駭客最嚴厲的美國官員,基於他在美國政府中的特殊身分與地位,他的指控極具「先談再吵」的代表性。
第五,美國國務院一直到對話結束後,才發布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人權報告,指責中國人民在集會、結社、人身、新聞自由受到嚴厲監管,人權不彰,顯示美方有意淡化中美在人權議題上的分歧。
儘管如此,中國國務院對美方刻意淡化顯然不領情,也發布一份美國人權報告,對美方反唇相稽,指責美國種族歧視、貧富差距,及對外國政府與人民歧視。雙方在人權問題上相持不下,顯示「先談再吵」也可能在未來成為中美交往與談判的慣常模式之一。
從這次中美戰略暨經濟對話可看出,兩國可在分歧中尋求合作,也可在舊有機制不靈光時創造新機制,更可視情況決定是否「先吵後談」、「邊吵邊談」或「先談再吵」。這些新發展出來的新模式,也為未來的中美對話機制注入新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