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危機教訓 全球金融動盪難免

2015-07-07 10:35:5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希臘的紓困公投終於出爐,61%的選民反對歐盟的紓困方案,希臘可能很快就會退出歐元區。尾隨而來的,極可能是一段期間的全球金融動盪、歐洲經濟受創,以及希臘恢復使用本國貨幣後幣值大貶、百業蕭條,艱辛無比的復甦過程。無論是同情希臘、對歐盟的冷酷感到心寒,或是不同情希臘、認為她是咎由自取者,都可從希臘的債務危機中,得到許多教訓,做為其他追求經濟整合者參考、警惕的最佳教材。
 
1958年,當歐洲六個核心國家(法、德、義、比、荷、盧)因煤鋼共同體運作成功,進一步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追求深度整合時,希臘並沒有加入這個組織;反而在1960年加入英國倡導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追求僅涵蓋工業產品自由貿易的淺層整合。但由於EEC的成功,導致英國、丹麥、愛爾蘭三國在1973年見風轉舵加入了EEC,希臘遂在1981年轉入EEC,同集團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都在1986年轉向,共同享受EEC在區域政策上對這些「落後地區」的補助。
 
1986年後,歐體以「單一歐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追求完全的市場整合,在1992年大致成功之後,就進入了單一貨幣的追求。然而,使用單一貨幣雖然因免去貨幣兌換、大幅減少「交易成本」,以及沒有匯率波動干擾貿易,而產生新經濟效率,但也因為廢止了本國貨幣而拋棄一般的「貨幣政策」,必須是經濟體質和政策極為類似的會員國才可以使用。
 
因此,歐盟設定了使用歐元必需符合的「聚合條件」(Convergence Criteria):一,年度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民產GDP的3%;二,政府累積債務不得超過國民生產GDP的60%;三,通膨率不得超過通膨率最低的三個歐盟會員國的平均加1.5%;四,長期利率不得超過前項三國平均的2%;五,加入歐元區前兩年的匯率必須是穩定的。這些聚合條件其實相當嚴苛,但其目的就是要確保使用歐元的會員國,其經濟體質類似,未來不會因為經濟歧異,而必須和其他歐元國使用不同的經濟政策,導致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困境。
 
然而,或許是南歐浪漫的民族性,加上民粹主義盛行,希臘的經濟一直在歐體中落後;這導致1999年歐元出現時,預加入歐元區的希臘,當年並未順利通過審查,而是在兩年後的2001年才獲得核可使用歐元。另外,為防止歐元國未來經濟政策乖張、干擾歐洲央行的政策選擇,德國在1997年特別主導提出「穩定與成長公約」,要求前述的第一和第二項條件必須嚴格遵守,若連續三年違反,就要處以最高達國民生產0.5%的罰款。
 
有趣的是,2001年的網路泡沫化導致經濟萎縮,法國和德國竟然連續三年違反上述條件而面臨裁罰。遺憾的是,雖然小國反對,但以法、德、義為首的大國,在2004年歐盟財長會議中,還是拒絕了歐盟委員會的裁罰建議,允許會員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超標,而回歸上限的時間也由一年放寬到五年。這導致「穩定與成長公約」的公信力大減,希臘等債務國也就樂得繼續靠大量赤字,來討好選民。
 
對歐盟的紓困方案,向來反對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兩位著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和史蒂格里茲(George Stiglitz)並不認同。他們認為,希臘選民應該拒絕紓困方案,因為希臘接受紓困五年來,政府已減聘25%人員,退休金也已大減,但歐盟的撙節方案搞得經濟蕭條、政府稅收大減,才無力還債。希臘的撙節已讓經濟生產減少25%,年輕人失業率超過六成,現在還要求希臘在2018年前創造預算盈餘達國民生產的3.5%,必然搞垮希臘經濟。
 
這期間,就是使用幣值較高的歐元,才讓希臘無法提升出口,惟有退出歐元區、讓本國貨幣貶值,才得以讓經濟起死回生。如今,希臘人民做出了決定;但一定要記得,無法維持財政紀律、無法貫徹「穩定與成長公約」,才是今天希臘及歐洲所有問題的開端,其他國家要引以為戒。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