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紀念抗戰 莫如先還原史實

2015-07-08 13:39:3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今天是中國七七全面抗戰78周年。台灣7月4日已舉行國防軍力展演,紀念抗戰;北京也定9月3日,日本投降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閱兵。北京6日在盧溝橋舉行抗戰70周年主題展,習近平總書記出席致詞,刻意凸顯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避提國民黨領導抗日,更甭談國軍的犧牲和貢獻了。這樣紀念抗戰,似缺少泱泱大國正確面對史實該有的氣度,如何義正詞嚴指責日本右派罔顧侵華史實?又如何說服台灣和海外華人,中共沒有一黨之私,紀念抗戰不是別有目的?
 
中國歷史向來是成王敗寇,勝利者主導修史和人物事件的臧否;失敗者被邊緣化或醜化,只能忍氣吞聲。如今大陸崛起,習近平主政後高擎民族主義大旗,廣泛藉「中國夢」「民族偉大復興」等語詞凝聚民眾意志,一再申斥日本安倍政府不承認侵華錯誤,否認慰安婦、細菌戰等暴行,拒絕就戰爭罪行道歉。但如用同一歷史事實、同一標準、同一道德和價值觀衡量,中共何嘗正視史實、尊重歷史,給國民政府該有的史實定位。
 
自北京決定9月3日閱兵以來,大陸媒體報導抗戰邁入高峰。大陸近年出現「民國熱」和《蔣介石日記》在海外公開後,拜大陸學術界漸開放,知識分子良心未泯,有關質疑中共領導抗日的聲音也進入新高點,「中共領導抗戰勝利」「國民黨和蔣介石拒不抗日」逐漸在學界發掘史料、追求真相下,獲平反還原。
 
但很遺憾的,習近平主政下的強勢作風,因經貿和軍事實力產生的自信霸氣,也沒來由地強化官方的排他、扭曲史觀,還原史實只在民間很局部範疇內和海外。中共歪曲抗戰史實,過去或有內部需要,有助強化中共執政正當性,增強其民族主義色彩和美化黨形象。這種氛圍使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劇中,所有抗戰功績都被中共包攬,正面人物都是共產黨人,抗戰中犧牲的國軍將領、著名戰役,不是被搶功篡奪,就是淡化漠視;電影電視虛構的荒誕情節愚民手法,更潛移默化為人民洗腦。
 
史學界公認,二戰中,中日逾10萬人參與的主要24場戰役,國軍參戰22場;共軍只有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2場。陣亡官兵國軍有365萬人、共軍僅58萬餘人;陣亡將領國軍占115人、共軍僅2人。日本近年公開的史料,大體和這些數據相若。至於中共趁抗戰「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導致國共內戰江山變色;毛澤東建政後多次坦言「感謝日本皇軍,中共才有今天」,「不要日本賠償」,都已見諸文獻記載,不容推諉。
 
歷史是已發生的事實,政權的解釋容或不同,國、共過去都有一偏之見,不是史實全貌。歷史也不能隨國力、政權強弱或大小而改變。北京三番五次要求日本正視侵華史實、責備安倍選擇性遺忘,但用同一標準檢視領導抗戰的國民政府,難道就能內外標準不同,學日本般一再歪曲?
 
十年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還首度提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作用。遺憾的是,習近平昨天主持盧溝橋抗戰展,國民黨、國府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樣片面切割歷史、無視事實,與當前史學界共識與兩岸和好氣氛,都背道而馳。
 
中國在抗戰中犧牲傷亡軍民逾3500萬,財物損失至少5600億美元,中國戰場長期牽制住逾百萬日軍,有利太平洋和歐洲戰場,但世界各國的二戰歷史,中國戰場卻著墨很少。北京如有餘力,不是與中華民國爭誰領導抗戰,而應以更寬廣開放胸襟,爭取國際認同中國對二戰的貢獻。當然,領導抗戰、代表受降、簽訂多項國際條約都是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委員長,是無法迴避的史實,讓中共有顧忌。
 
但要改善兩岸關係、爭取台灣民心,如習近平說的「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就該有魯迅「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胸懷。抗戰老兵郝柏村日前在台灣出版《郝柏村重返戰場之旅》。他說,中國2000萬人流血、4億人流淚,希望中日大會戰的22地,將來能建22座抗戰紀念館,有生之年看到它們落成。
 
台灣和海外具中國民族情懷的人心,北京該懂得珍惜。歷史讓我們學得教訓,學習不要遺忘,更不應成統治工具。盛大的閱兵、壯盛的軍容,還要尊重史實,作為其靈魂,否則只是政治擺設和美化政權的工具,期待北京能體會它的涵義。
 
关键词:史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