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難重建 改革受挫添阻力
2015-07-12 08:16:4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中央連日大舉救市下,中國股市9日和1 0日回漲,10日滬指回升至3877點,收復不少失地,但與6月12日的5166點相較,仍下跌1289點,亦即跌了24%。雖然輿論反映說,現在是趁低入市時機,但對大量投資失利的小投資者來說,這次大跌市很多人傾家蕩產、燒掉畢生積蓄,是慘痛教訓;市場機制更在人為干預下被破壞,不良影響既深且廣。
回顧這次股災,跌市原因清晰可見。股市過去一年形成「泡沫」(尤其今年3月中到6月12日的三個月),而泡沫終於在6月12日破滅;泡沫破滅前夕,滬指掛牌公司本益比中位數高達84倍。即理論上投資84元,才能賺回一元。相比之下,紐約交易所掛牌公司6月30日平均本益比只有21倍,顯示投資者有非常不健康的心理,不管公司盈利能力,一味寄望政府維持股市不墜。
歸根究底,這種心理是政府養成的。因為政府鼓勵民眾入市,希望調動民間儲蓄,以刺激股市,藉此解決經濟放緩的部分難題。這種政策導致今年3月至6月,民眾開戶買股狂潮,種下泡沫破滅的惡根。
泡沫6月12破滅後,股市持續下跌,7月1日至3日,更在政府救市聲中,連續三天大跌,救市行動因此進入緊急階段,實行「暴力救市」。措施的暴力程度,令港台和西方國家的市場無法想像,包括禁止大戶拋售手中股票半年、限制新上市公司數量、下令國企和政府部門直接注資入市等。這些非常措施雖有必要,結果也促使9日和10日股市回升,但西方和海外華人觀點,都認為「摧毀」了股市。
因為「暴力救市」等於政府無限制地干預,不再按市場機制運作,政府控制投資者(譬如大戶),控制資金(譬如大舉注資入市),控制上市公司(譬如禁止新公司上市)。這已不是由需求決定的自由市場,實際上等於摧毀了股市,所謂「政策市」「法政股市」的嘲諷,都由此而來。劫難後的投資者,現在對股市的唯一概念,就是政府即市場;政府須重建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但相信很長時間內都難以辦到。當局也賠上威信,領導風格和能力都受外媒質疑。
為什麼政府要如此著力於刺激股市,鼓勵民眾入市?原來,中國政府希望借助興旺的股市,協助推行「新常態」的改革;原來的理想是維持旺市數年,使新常態進行的多項改革,可從旺市籌集到所需資金(地方政府、國企和金融系統都可從股市集資),這是既吸收民間游資,又充裕政府資金的如意算盤。
但股市興起僅數月(今年上半年),泡沫就破滅,爆發股災,維持旺市數年的希望也告破滅,原來的改革大計,不得不另謀他法。其實,股市所涉資金,只占中國全部家庭資產的15%,在中國整體經濟所占比重不大,但其他領域都要進行改革,政府當初制訂刺激股市的策略,要以股市協助其他領域推行改革,並非妥善良策。
習近平政府經濟改革的總綱,就是大家常聽聞的「經濟轉型」,從過去以投資和出口為主,轉變為以內需為主。中國投資和出口發展30年,已到了盡頭,遇上阻力,非進行改革和轉型,就難以維持高成長。這種發展內需的經濟模式,當然要靠消費者的力量,但這次股災卻好對消費者造成最大打擊,中國國內消費短期內必將受大跌市拖累。
小投資者散戶是消費主力,偏偏成為這次大跌市中受傷最重的一群。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已造成「財富大轉移」現象,2014年之前A股投資大戶每年只淨賣出約1000億人民幣的股票,但2014年已增至1900億,今年1月至5月更增至3600億,這意味著大戶在泡沫中拋售手中股票套現,取得大量現金,而散戶最近一年(尤其最近半年)投入股市的儲蓄,大部分轉移到大戶手中,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小投資者受損,大眾消費必然受影響。
中國股市回升兩天,未來走勢如何?是就此穩步回升,抑或再次下跌?市場專家說,大家都對中國經濟總量將於五年或十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有共識,這是看好中國經濟,所以放眼五至十年,中國股市必然上漲。現在滬指3877點,五年或十年後回顧,可能只是牛市的起步。這是對中國股市的長期樂觀看法,未衡量其他因素。至於一兩年內的短期看法,則截然不同,因為投資者對股市已失去信心,短期波動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