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奧會習近平如何勝過胡錦濤?
2015-08-02 12:48:1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擊敗哈薩克, 成為2 022年冬季奧運主辦國。北京將成全球首個同時主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的城市,雖開創先河,卻毋須太沾沾自喜。因為更重要的,如果2008年北京奧運是中國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崛起了」,代表胡錦濤時代的巔峰;那麼2022年冬奧,該是中國向全球展示「我們壯大且文明進步了」的機會,也是習近平臨權力交棒前,全方位展示政績,讓世界看看中國有何不一樣的時刻。
二度申奧成功,中國舉國振奮。官媒說,有92%民眾支持主辦冬奧,全民歡欣鼓舞。但慶賀之外,明眼人都看出,這次申請冬奧成功,不像2008年夏奧那麼激奮人心,主要有多重原因:
一,先天上,冬奧的重要性和各國人民重視程度,遠不如夏奧。無論比賽規模、項目、參與國家和選手人數,以及受各國媒體重視程度,都遠不如夏奧。
二,奧林匹克運動會近年發展奄奄一息,頗有勞民傷財之譏,承辦國需有莫大勇氣和實力。國家財力夠,還要捨得花大錢,忍受巨額虧損,去交換國家形象提升、提振國民士氣和凝聚力,興建運動場館兼收提升國家體育風氣等附帶效應,才能主辦;惟冬奧附帶價值比夏奧低。俄國索契冬奧投入逾 200億美元,閉幕年餘當地已成「鬼城」,就是前車之鑑。
三,近年奧運主辦國幾乎難逃巨金虧損,吃力不討好的鐵律。2000年主辦奧運的希臘,財政快破產;即將主辦2016年夏奧的巴西,場館建設如今弊案、爛尾不斷,爭議甚大,幾乎快搞砸鍋了;日本2020夏季奧運主場建設也因變更設計、追加預算,民眾反對,爭議叢生。
四,2022冬奧因此如燙手山芋,德國等四個歐洲國家曾想申辦,都因財政問題退縮或被公民投票否決。只剩中國北京與哈薩克阿拉木圖競爭,北京僅以44:40票勝出,贏得並不漂亮,但仍值得慶祝。和當年北京贏得奧運主辦權相較,很多中國人並不那麼興奮,深怕中國成了冤大頭。
眼前全球經濟形勢,確如英國廣播公司所稱,「東風壓倒西風」,歐美都視主辦奧運如畏途,亞洲卻前仆後繼,2018年韓國坪昌冬奧、2020年日本東京夏奧和2022年中國北京冬奧都在東亞。難道亞洲人「輸人不輸陣」,國家面子大於一切,民族主義爭鋒打死不退,或世界重心已然轉向東亞?或許見仁見智。
中國繼亞投行、「一帶一路」等經貿發展策略贏得舉世矚目後,習近平主政下再取得冬奧主辦權,表現國家的全方位進取心,是「中國夢」的另一章。但這次冬奧,中國有更多挑戰。
一,它的場面小,不易像2008北京奧運般,靠金碧輝煌的開閉幕式,打造讓全球深刻震撼的「中國崛起」效應;而期望值越高,難度增加,北京要慎防它開高走低。
二,中國是冬季運動後起國家,難再像北京奧運金牌榜領先群國。冬奧比賽多數獎牌必屬歐美囊括,為人作嫁,提升內部民心士氣功能相對減縮。中國自稱「體育大國」,地主優勢還有,但冬奧成績卻面臨嚴酷考驗,趕快培訓奪金選手刻不容緩。
三,北京雖可利用夏奧部分場館改建,節省開支,但氣候如天不從人願,雪量不夠,須靠巨量人造冰雪,用白花花銀子硬堆成白花花冰雪,賽後即化為水。這些算盤如何打,是當局的新難題。
四,空氣污染、交通負荷是冬奧大挑戰,有進步的高鐵,空污透過管制工廠、強制民眾停開私家車、停止燒煤取暖等,換取另一次天空「奧運藍」。但屆時距2008年奧運已14年,難道中國天空、13億人日常呼吸的空氣,須靠奧運幾十天窗口才能好好呼吸?這樣如何向國際炫耀「崛起」的成就?
五,更重要的,舉世都用放大鏡觀察習近平治績。2022冬奧時,習已卸任在即(除非破例延做第三任),屆時習應處於政治巔峰時刻。他究竟將走上冬奧主席台,向全球展示中國的成就和自己的政績,圓滿收幕;或焦頭爛額,內外相煎,繫於這七年努力。
BBC評論指北京當年申辦2008年奧運,曾承諾以奧運推動民主發展。如今中國限制言論自由、壓制網路言論、抓捕維權律師,「比以前做得更差」,也和國際奧委會保護人權的規章制度背道而馳。
距2022冬奧還六年餘,習近平可做很多事。有能力花大錢是中國的本領,但除了錢和硬件建設「精采、非凡、卓越」之外,中國是否該拿出讓國際間尊敬、佩服的政治、社會、文化等軟實力的「健康」(劉延東向國際奧會陳詞用語)成績單,避免只有暴發戶式、好大喜功的排場,所有真正進步的內涵,是所有中國人的衷心祝願。
关键词:胡錦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