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缺錢 奧運已成集權專利?

2015-08-06 11:40:1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北京上周六奪下2022年冬季奧運主辦權,將成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冬奧運的城市。同樣申辦奧運,美國波士頓六個月前擊敗洛杉磯、舊金山和華盛頓,代表美國申辦2024年夏季奧運,但波士頓市民興趣缺缺,僅約四成支持,最後決定退出申辦。國際奧會主席巴哈公開痛批波士頓不守信諾;美國媒體則評論,指民主國家已承擔不起奧運這個大舞台。
 
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者佛賴夫傑格(Bent Flyvbjerg)及史都華(Allison Stewart)研究,1960到2012年夏冬季奧運,幾乎每屆賽事都超支。若按實際計算,超支比率平均達179%。每個主辦奧運城市或國家,都承擔巨大財政風險。
 
「華爾街日報」指出,最近七屆奧運,兩屆由獨裁國家舉辦,包括2008北京奧運及2014俄羅斯索契(Sochi)冬奧,第三個是面臨破產的2004雅典(希臘)奧運;而2006杜林(Turin)冬奧也好不到那裡,2002美國鹽湖城冬奧則靠共和黨前總統參選人羅穆尼(Mitt Romney)當時擔任猶他州長,他獨具管理長才,奧運未出現財務問題。
 
雅典是最經典例子,當初估計60億美元預算,卻足足花150億美元才擺平,期待的觀光收益未出現,反而種下國家破產、債務難償的遠因。2012年倫敦奧運,再怎麼務實精簡,也得花145億美元,英國卻未盼到經濟翻轉的成果;俄國索契冬奧,更創下510億美元天價(實際帳目俄國始終未公開)。這些天文數字,都足以讓有意申奧的城市裹足不前。
 
即使籌備中的奧運,最近也狀況不斷。巴西里約承辦2016年奧運,進度一再延宕,讓國際奧會跳腳,成本倍增。2020夏奧將在東京舉辦,早已是「安倍經濟學」重要強心劑,但預算一再追加,東京主場館設計砍掉重做,進度與預算雙重難題,日本與國際奧會都在捏冷汗。
 
波士頓退出申奧,凸顯承辦奧運擔負的巨大財政風險,並非每個國家或城市都會因愛國情操及城市榮景,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尤其已開發與民主先進國家,不需藉奧運的群眾動員來策訂國家目標,更不容易集中意志舉辦國際大型賽事,美國媒體才有民主國家承擔不起奧運的議論。
 
問題關鍵其實不在政府體制,而在奧運設計。近幾次奧運,不論首爾或北京,都因奧運而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展現國家實力,進而改變國家體質。韓國曾因主辦奧運,推動民主轉型和企業升級,讓韓國躍升;東京當年也藉奧運重建戰敗後的日本人自信。如今安倍捲土重來,將奧運列為國家目標全力衝刺,確實收到「安倍第四支箭」的初步成效,成敗雖還難論定,但至少證明,民主國家不必然與奧運互斥,也不必然承擔不起主辦奧運。
 
奧運成為噩夢,主要還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誇張排場,拉高各國較勁門檻,也提升奧運賽事成本。對中國這樣的集權國家,許多資源、人力動員可不計成本,但類似經驗很難在民主國家複製。不過,聰明的城市管理者,同樣可藉商業經營,降低成本。1988年洛杉磯奧運居然賺錢,一再被稱道轉述,更證明不必然集權國家才能把事辦好。
 
說穿了,奧運經濟就是吸引力經濟,善經營者藉奧運,集中資源、齊一目標,發展城市再造,並藉國際參與,提升城市交通、觀光、生活品質等競爭力。如何善用奧運題材,集中市民意志,創造國際標準的都市願景,以利城市服務提升,才是關鍵。
 
北京這回申辦冬奧,提出「以運動員為中心,節儉辦賽和可持續發展」為精神,顯見國際奧會和各國都已意識到,煙火式燒錢競賽已無以為繼,再不回到賽事為主的軌道,終將使日後奧運賽事再無國家敢承接。也只有反思奧運精神和本質為何,用競比金錢堆出的效益,終究不是奧運的宗旨和目標。
 
北京主辦冬奧,可利用2008年奧運投下重資的設施,場館不再成擺設或「蚊子館」。東京奧運何嘗不在防止重蹈失敗國家覆轍,讓奧運設施、提倡市民運動風氣、共同參與,都是奧會和申奧城市應追求的目標,也是讓奧運永續發展該走的方向。以運動員為主體,而不是國家或政權藉機刻意炫耀,讓運動提升人類和平與文明競爭,才符合真正的奧運精神。
 
至於2022年冬奧能否刺激中國發展,更接近國際文明標準,能否觸發當局的民主改革與人權保障,眼前看來,至少奧運對中國應不是負數。但它如能成中國政治改革、社會開放的觸媒,國際間自然樂觀其成,我們也欣見中國一舉多得,跟上時代潮流。
 
关键词:成集權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