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提兩岸共寫抗戰史 障礙何在?

2015-08-14 18:21:0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隨著二戰日本投降日、北京抗戰勝利紀念閱兵迫近,中、日、韓間的互動頻繁。台海兩岸政府各自頒發抗戰勳章或紀念章、老兵補助金,弭平創傷、紀念勝利之外,政治藩籬仍牢牢分隔兩岸和中日韓政府。習近平主席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推動海峽兩岸史學界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官媒人民網隨即呼應,表明主張的基本用意和深切擔憂。
 
習近平提議兩岸共寫抗戰史,除了統戰台灣,還因台灣2016年總統大選在即;日本加緊擴充軍備,積極與美國聯手遏制中國在亞洲擴張。而北京9月3日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對內想提振民心士氣、促進團結;對外則展示現代化軍備,警告恫嚇外國。連串舉動,都可視為習近平主政下,實現中國夢和塑造政績形象的另一工程。
 
馬英九任期只剩九個多月,最近加緊紀念抗日、表揚抗戰老兵功績。不客氣地說,除非國民黨意外勝選,否則這些活動幾乎快成台灣「告別」抗日史,秉承中華民族意識的「完結篇」了。北京對此並非沒有憂慮,人民網文章稱,兩岸共寫抗戰史,可更加全面地將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公諸於世,進一步還原當時兩岸抗日的光輝進程,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兩岸上空繼續閃耀掛光芒,有利於構建中華民族主體性等。
 
文章坦言,憂慮部分台灣民眾嚴重的「媚日情結」,「某些台獨親日分子惡意炒作」「日據、日治問題而引發的鬧劇」,折射出台灣民眾身分認同的「重大偏差」,例如「近日部分台灣高中生抵制歷史教科書課綱微調事件」,即說明身分認同存在重大危機。
 
中共強調兩岸共同抗日,高喊共寫抗戰史,企圖以此抵制和打擊台灣在野黨和民間「反中親日」聲音,減少民進黨支持率;兩岸共寫抗戰史,也有構建兩岸的中華民族共體性,希望多少能為洪秀柱參選助勢,提振國民黨士氣,並藉兩岸共同抗日的歷史,把兩岸的民族血緣、二戰期間同遭日本軍國主義危害等利害與共關係等都聯結起來,抑制台灣島內的分離意識,但預期收效不會大。
 
以九三閱兵而言,邀請台灣抗日老兵和將領、一些政黨代表參與,除了拉攏感情,還有對日本展示中國在道德上居高臨下的姿態,將日本繼續置於戰敗國地位。再輔以兩岸共同寫抗戰史,想將國民黨和台灣拉進中共設定的戰勝國隊列,增強兩岸民族凝聚力,抵禦日本否認和美化侵略罪行的言論,阻止台灣一些人故意和抗日戰爭劃清界限、切割歷史和「去中國化」的努力(習近平曾提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警告),但卻面臨中共自設的阻礙和框限。
 
其一,兩岸對抗戰的歷史觀和史實描述,完全不同。誰是抗日戰爭的主力,是國軍或共軍正面抗擊日軍?誰主誰輔?中共1937年8月洛川會議,討論中共對日抗戰方針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張國燾在《我的回憶》書中明確承認);毛澤東多次親口感謝日本幫助中共強大。這些問題,兩岸存在很大分歧。但新華社近日刊文仍稱,「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一史觀與台灣、海外史學界觀點相去甚遠。兩岸要合寫抗戰史,習近平有魄力推翻過去60多年,中共誤導全民的歷史觀和教材嗎?
 
其二,國、共兩黨過去的抗戰史各有偏頗,大陸史學界近年承認國軍正面戰場作用的論點漸多。但中共在歷史研究中強烈意識形態傾向和政治化,缺乏對史實和史料的真誠態度,迄今仍是兩岸共寫抗戰史的最大絆腳石。抗戰勝利的日本降書、代表中國受降的中華民國將領後裔、史料文件等都存於台灣,史蹟斑斑,誰能否認?但中共卻以內戰勝利一方,「全面繼承」中華民國角色,連功績都搶走了,如何說服具歷史正義感或親身參與抗戰,尊重史實的民眾接受?
 
其三,習近平提議兩岸共修抗戰史來構建中華民族主體性、消除台灣部分人的媚日情結、解決身分認同危機。但兩岸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話語完全不同,北京言行隨意性對台灣持續武力恫嚇(譬如以台灣總統府為軍演假想目標),兩岸在國際上不對等地位等,這種姿態不改,連在台灣愈來愈成少數的「統派」,都會體察國際形勢,依附美日保護,或抱持「無所謂了,隨他去吧」。這種失望情緒無法改變,將使兩岸共寫抗戰史成紙上談兵,難以成真。
 
关键词:平提兩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