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習近平訪美?歐習須重訂美中關係
2015-08-28 10:22: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總統派遣國家安全顧問萊斯(Susan Rice)啟程訪問中國,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下旬訪華府掃清路障。美中因股市暴跌、人民幣貶值,引發新口水戰。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渥克主張取消習近平訪美;川普則主張取消習近平國宴待遇,請他吃麥當勞就好。這些「雜音」正顯示美中關係錯綜複雜,從兩大黨總統參選人、幕僚、智庫學者到學院派學者,對美中關係的定位各說各話,言人人殊。
美中本就因南海造島、東海海域主權紛爭、網路安全、北韓核武、氣候變遷和減碳、人權等,有許多歧見待解決。不料近日人民幣突然大貶、股市暴跌等牽動全球市場,美國質疑中國聲浪高漲,也使歐巴馬、習近平都增添不少新壓力。
喜萊莉‧柯林頓宣布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後,對美中關係似較過去謹言慎行。她接受台灣「商業周刊」訪問,建議台灣經濟不要過度倚賴中國大陸,以免喪失政策自主性。由於澳洲、南韓與越南等美國盟友,經濟上倚賴中國甚深,她的警告無疑針對各國而發,可看出政策先兆。如果喜萊莉入主白宮,其得力手下、前亞太助卿坎貝爾無疑將出任要職。坎貝爾在華府是「反中親藍(民主黨理念)」要角,唯喜萊莉馬首是瞻。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顯然對喜萊莉的警告認真看待。她6月初在華府「戰略暨國家研究中心」(CSIS) 發表演說特別表達對喜萊莉的讚賞。同場演說,蔡英文特別援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積極和平主義」,明示未來外交政策就是「積極和平的外交作為」。難怪兩岸不少學者擔心,蔡英文一旦主政,可能採「聯美日抗中」的外交政策。設若蔡英文、喜萊莉都當選,台海水波不興局面可能被打破,東亞地區不免受波及,啟動多米諾骨牌,美中關係一時間或許難以定位。
共和黨情況變化也很快。黨內民調領先的川普向以口無遮攔、到處批評得罪人,卻得到選民青睞。他也投選民所好,大事抨擊中國是剝奪美國人工作機會的最大禍首。如果他當選,美中關係長時間內會非常嚴峻,根本無法定位。民調落後川普一大截的傑布‧布希,對美中關係看法顯然相對溫和。他手下負責外交與經貿的人是曾擔任小布希政府第一任期副國務卿的佐立克。未來如由他出任國務卿或國家安全顧問,中美關係可望開啟新篇章。
對美中競爭,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奈伊(Joseph S. Nye Jr.)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學院演講指出,許多媒體報導中國已超越美國,說法不正確,21世紀未必就是中國人的世紀。因為無論從人口結構、國民素質、生活品質、高等教育競爭力、資訊科技、高科技、網路、太空、尖端武器、醫學、能源開採技術、經貿規範與規則制定等各面向看,中國眼前都沒有超越美國的條件和潛力。
曾任亞太副助卿、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的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在其新書「中國的挑戰」中,直指軍事發展與高科技武器方面,中國還不是美國同一等級的對手。
這些說法或應帶給美國人更多自信。國家安全顧問萊斯今年2月6日在布魯金斯研究所演說時指出,美國對中國的關係是界定21世紀全球關係的關鍵之一。美中關係是複雜的,既合作又競爭,是美國全球觀點的一環;美國歡迎一個穩定、和平、繁榮中國的興起。
過去半年多來,美中透過試探、對話、溝通與談判,已發展出彼此都須遵守的一些規範。一,雙方在亞太區域軍力均增強之際,彼此都應審慎不要犯錯,以免擦槍走火。二,美中為某一特定議題發生爭議時,千萬不要忘記雙方還有許多重要議題須處理。三,雙方都不接受美中對峙無可避免。四,美中兩國相互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
目前為止,美中經貿關係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雙方定位為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但關鍵在習近平三度向歐巴馬強調的中美邁向「新型大國關係」,迄今華府接受度很低,美方官員甚至絕口不提。
習近平概括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贏。但美方認為中國處處在挑戰美國地位,甚至取代美國。惟中國經歷股市暴跌、經濟成長下調等危機後,底氣顯然沒以前那麼旺盛了;相對地,美國景氣穩健復甦,獨步全球,這種消長趨勢如持續,下月「歐習會」可能會有不同場景。往後美中的競爭風貌和各自氣勢,隨著新總統上台,可能也會不同於這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