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經濟下滑 已成習近平成敗所繫

2015-08-31 11:14:0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經濟好壞和走向,成世界媒體討論焦點。中國8月的「二次股災」(7月初是第一次),經數天震盪,滬指跌破3000點後,中國政府出手救市,先後降息和降準(調低銀行準備金比率),又重申長期穩定股市的決心;滬深股市上周五最後時刻明顯反彈,顯示政府入市,要盡一切辦法挽回市場信心,平息對中國經濟已「不行了」的質疑。
 
政府再次注資入市是否有效,還要看本周和後續情勢。必須嚴肅指出,股市和人民幣匯價波動,與中國經濟基本情況有關;中國整體經濟正在減速,各環節要穩住並不容易。過去兩年,北京宣傳經濟可維持「中高速」成長(即7%左右),大家對此沒什麼反應,但踏入7月後,經濟下滑之勢比前更明顯,7月出口大跌,8月製造業經理採購指數(PMI)跌至六年半新低,難怪無人相信,政府說今年第二季仍有7%的成長。
 
中國經濟下滑之勢有多危險?這是「二次股災」引發全球股災的恐慌所在,特別值得注意。分析師普遍認為,中國目前的真實成長率,只有4%、5%,且還繼續在減速;花旗集團27日最新報告甚至說,中國經濟有陷入衰退的可能。這份報告分析說,中國的真實成長率只有4.5%,但政府卻說是7%;因此當政府因經濟繼續下滑而被迫宣布成長降至4%時,經濟實際上已陷入衰退。
 
其中關鍵,是中國經濟會進一步下滑嗎?報告說,很可能,唯一能阻止下滑的,是推出刺激經濟措施,但政府應變太遲,刺激措施效果可能不大,因此經濟可能從成長變為萎縮,實際上陷入衰退。
 
中國經濟下滑,正在醞釀成新危機。上周北京已傳出謠言,指總理李克強因無法平息經濟動盪,地位可能不保,但就算總理換人,最終責任必然落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身上。目前其實是習近平政治事業的關鍵時刻,閱兵、訪問美國,都不如經濟重點;他的成敗,就看能否挽救中國經濟。以下從各階段推論這個觀點。
 
第一,集權專政。2007年,習近平獲黨內各派同意,被推為接班人,這是他政途的重大突破。2012年底出任中共總書記後,直至今年6月初周永康宣判為止,是他固權和專政階段,期間他在黨內設立超過10個委員會,親自出任組長或主席,將外交、國安、經濟和對台事務等決策大權全部一手抓,人人都向他匯報。他實際上已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中國政治新強人,專政程度超過鄧小平,直追毛澤東。關於這點,從去年的香港佔中和今年南海造島,外界看得最清楚,他的決定絕對不容別人反對和挑戰。
 
第二,集權之後。周永康案宣判後,習近平集權專政過程,基本已完成;大權集於一身後,當然就是推行他的雄圖大計,包括「中國夢」、「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他不但要超越毛鄧,還要成為現代中國的漢武帝和唐太宗。
 
第三,眼前的大難關。但習要推行雄圖大計,必須過得了眼前這個坎,亦即必須先挽救經濟;否則,經濟繼續下滑,推行大計的基礎就會動搖或失去,更不要說經濟下滑釀成政治和社會危機。
 
第四,短期目標。主要是止住經濟下滑之勢,至少要將成長率保持在4%、5%以上,方法是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包括政府續注資推行基建(公路、鐵路、港口、都市化)、振興房市(放寬房貸、都市化建房)、維持低利率(鼓勵信貸、再次降息)等。2009年為金融海嘯而進行的大規模刺激措施,雖立竿見影,提高了成長,但也導致國企、私企和地方政府大量負債,現在再推大規模刺激措施,可能重蹈覆轍。
 
第五,長期目標。除了眼前止住經濟下滑,更重要的,必須繼續推行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改革。中國經濟規模龐大,要從出口型轉變為消費型並不容易,目前出口所占GDP仍在40%以上,中國民眾要改變儲蓄習慣也不容易;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減少投資和多依賴市場,以及降低企業和地方政府負債。企業和地方政府要減少負債,就必須減少借貸,但減少借貸,就無法刺激經濟,其中的困難很難掌握。
 
綜合而言,中國未來要繼續發展,經濟就必須維持成長,雖無法像過去那樣,有年均10%的高成長率,但也必須保持4%以上的成長,決不能像日本1991年後陷入「失落的十年」,所以不但要制止眼前經濟下滑,更要進行長期經濟改革。對習近平來說,挽救經濟成敗,是他眼前政治生涯成敗的關鍵;如果失敗,他的雄圖霸業,很可能付諸流水,中國也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关键词:平成成習近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