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衝中國來 對中政策將趨強硬
2015-09-02 19:39: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2016年總統初選開打以來,中國議題在上星期最受關注,中國受到最集中的猛烈抨擊。中國官方媒體認為,美國總統參選人把攻擊中國當作吸引眼球的噱頭,因此狠話頻出,「好像中國求著美國一樣」,並認為歐巴馬總統任期還剩一年多,恐怕承受不起中美關係惡化,作為他八年執政的句號。言外之意,美國當前對華政策大辯論,只是選舉語言,不必認真。如果這種觀點反映執政當局真實想法,北京將十分冒險。
綜括總統參選人針對中國的「狠話」,焦點聚集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美國的訪問上。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威斯康辛州州長渥克呼籲,取消習近平對美國的國事訪問;地產商川普要求用簡單的「漢堡包」而非國宴招待習近平;參議員魯比歐雖不認為應取消習近平訪問,但認為不應用紅地毯和國宴歡迎他,而是把國事訪問降級為工作訪問。
另一焦點放在美中經貿關係上。前阿肯色州州長哈克比認為,下任美國總統應重振美國經濟,「而非中國或墨西哥的經濟」。川普更誓言,要讓美中經貿關係脫鉤(uncoupling),把自1999年以來流失到中國的近200萬個工作機會拿回來,並把這一目標作為他的競選主軸。
正如曾參選總統的前猶他州州長、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Jon Meade Huntsman)對美聯社所言,「選舉初期,在外交政策上你沒有什麼好說,包賺不賠的就是走極端,而向中國開火最容易入手」。但平心而論,這些以惡化美中關係和切斷美中經貿聯繫為本質的狠話,並不一定具現實的可行性。例如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去年美中貿易往來達5920億美元。通用汽車自2010年至今,每年在中國銷售汽車都超過美國本土,蘋果公司iPhone、iPad和電腦的第二大市場,也是在中國。
川普要讓美中經貿脫鉤,意味著斷絕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貿往來。實際上有如抓著自己的頭髮要離開地球一樣,很難辦到。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拉迪(Nicholas Lardy)警告,「切斷美國與世界第二大、也是成長最快的經濟體紐帶,就如同在經濟上自殺」。「中國通」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批評渥克取消習近平來美訪問,卻又提不出不透過面對面會談,而能解決世界大事的方法,是「核選項式的外交」。
儘管如此,總統參選人競飆狠話,抨擊中國,並非只為搏眼球,而是具有一定民意基礎。美國的工會向來對各種國際自由貿易協議恨得牙癢,商界則對中國實施的各種貿易保護措施怨聲載道,非政府組織則對歐巴馬政府對中國人權問題的軟弱無法忍受。此外,中國在南海問題的強硬立場,中國網路攻擊和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行為,以及中國製造不利於外國企業經營環境,都是美國輿論持續關注的熱門議題。總統參選人在這些議題上發聲,自然而然贏得民眾掌聲。
例如魯比歐就誓言,他若當選,經濟方面,將對中國補貼出口、操縱貨幣和盜竊技術行為作出反應,但不是通過強硬報復手段,而是通過加強美國所堅持的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立場。在人權方面,他將不再允許中國不受懲罰地繼續違反人權。他甚至承諾如果當選,將邀請中國異議人士和全世界自由鬥士作為嘉賓,參加總統就職典禮。
從深層原因看,由於美中間實力對比正在深入轉化,同時美國對未能實現過去30多年來一直期望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能實行「民主化」和「自由化」,中國也無法幫助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美國深感失望,因此政界與學界有關對中國戰略的大辦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國社會面對中國崛起的種種焦慮的釋放。
從去年下半年起,美國國內就開啟這一激辯。尤其今年3月,美國外交學會發表「修改美國對華大戰略」報告,和歐巴馬政府高官接二連三在南海等問題上放狠話後,辯論更迅速進入高潮。無論參與辯論者的廣泛性或辯論深度,均前所未有,而主流聲音就是要調整自尼克森以來,美國八任總統一直遵循的對華「接觸」政策。
因此,總統參選人最近接連發表針對中國的強硬言論,絕不只是選舉語言,而將對下屆美國政府施政產生重要影響。下屆政府無論民主黨或共和黨人當選,相信都會對中國政策作出修訂調整,總體上也將趨於強硬,北京很難心存僥倖,對美政策謹慎因應調整,恐怕在所難免。
关键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