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連會」未解兩岸分歧和閱兵紛爭
2015-09-03 11:08:3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赴北京參加抗戰紀念活動,與習近平總書記見面,引發兩岸和海外熱烈議論。台灣藍營幾乎「分裂」,連戰在大陸、台灣也面臨譽譭兩極化;習連同表「國共合作,抗戰勝利」,但兩岸分歧反而因此擴大?原因在那裡?
連戰登陸和兩岸紀念抗戰的分歧,具體而微顯現兩岸的政治歧見。誠然,紀念抗戰勝利,不是國民黨才有資格,也不是領導抗日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專利;凡是中華民族一分子,都有資格紀念,包括共產黨。但分歧原因就在紀念活動是否帶政治目的,以及中共對待中華民國態度,包括中共官方抗戰史的真實度。
從動機和目的看,天安門閱兵被國際間普遍懷疑「秀肌肉」,就是想武力威懾鄰邦。「人民日報」反駁,日本對閱兵批評是「對號入座」。無論台灣是否也對號入座,中共從未聲明放棄武力犯台;如今1500枚飛彈仍瞄準台灣,都是事實。連戰登天安門閱兵台,所見武器、軍人,未來都有潛在可能對付台灣軍民,這是台灣難接受連戰登陸的主因。台北國防部在31日公布中共軍力報告,透露解放軍七種武力攻台時機,時間點很耐人尋味。
再說,中共65年從未如此紀念抗戰,毛澤東等曾公開誇讚日本侵華讓中共崛起「有功」;習近平用閱兵紀念抗戰,對內增強領導權威,鞏固中共統治正當性;對外展示軍備武力,威嚇有競爭關係國家,致西方和中國鄰邦領導人多數缺席,北京面子很傷。
其次,從兩岸尊重史實的政治歧異看。兩岸如今核心歧見,就在中共對待中華民國上。馬政府堅持中華民國是抗日時期國家的「正朔」,但中共卻忌諱承認國民黨領導抗日,因為抗戰史和中華民國有如硬幣的一體兩面,默認或承認硬幣的一面,另一面必然跟著翻上檯面。北京宣傳半個多世紀「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自搧耳光推翻事小;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已滅亡」的史觀也須改變事大。龐大身軀轉身需要更多時間可理解,但習近平不久前還強調「中共是抗日中流砥柱」,讓人驚覺其底牌、真心未變,或為馬英九、郝柏村都主張連戰不宜登陸的理由。
如站在中華民族,而非僅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度,兩岸這些紛爭顯得格局不夠恢宏,國民黨顯得太計較。但其一,史實歸史實,中華民國敗退台灣,抗戰史實卻不能被中共政權篡奪或推翻,何況中華民國並未消失。
其二,連戰見習近平,如能向習重提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大陸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是資產,而非負債,有益解決兩岸分歧和前途,就是得分。但連太顧慮「作客之道」,只提蔣介石領導抗戰,不提中華民國政府、未談國民革命軍,反而迎合中共,把抗戰區分「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明顯延引毛澤東論述,與歷史學者認定抗戰只有一個戰場,即蔣介石領導,連新四軍、八路軍番號都是蔣授與的史實不符。這是連戰的敗筆,但習近平也未提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剿共不遺餘力,算是「禮尚往來」扯平。
其三,連戰此行迄今未見習近平釋放有助兩岸關係「維穩」的重大訊息。本報日前社論指出,台灣可能政黨輪替之際,「習連會」如能創另一種「閱兵藍」,維繫兩岸和平交流不生動盪,也算意外驚喜和收穫,如今只能等待局勢發展證明。
習近平倡議兩岸共寫抗戰史,或暗示追認中華民國抗戰功績,隱含兩岸關係增進,逐步融合。然而國共過去合作歷史,國民黨吞敗紀錄斑斑,如今兩岸實力懸殊,使台灣被吞沒的顧忌重重。口頭表述外,北京應以事實表現取信於眾的器量和誠意,才能有突破。
史實和原則不能因政治理由而和稀泥,是藍營內部爭執、堅不妥協的原因。歷史雖是過眼雲煙,抗戰確屬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基礎之一。北京能爭一時卻無法爭千秋,連戰此行在台灣為何貶多於褒,北京如不警醒理解,兩岸心理距離只會愈來愈遠。
最後談閱兵為名紀念抗戰不可言宣的威嚇意涵。威嚇對象是誰?一是日本軍國主義,二是台灣(台獨),三是美國,四是菲律賓、越南等有主權爭議國家。閱兵或能鼓舞大陸民心,卻不等於戰力,反而刺激軍備競賽,強化圍堵中國氛圍,未必有利和平。海外大陸網民用「以法西斯手法,紀念反法西斯勝利」嘲諷閱兵;對照美歐等西方社會氣氛,閱兵無助提升中國形象,反而反映中南海思維和價值觀,與世界潮流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