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全面改鄧 翻新中國前途多艱

2015-09-07 10:23:5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九三大閱兵象徵中國政府的畫時代轉變:習近平已放棄鄧小平「韜光養晦」政策,改為向外展示軍力。這個外交轉變雖事關重大,卻只是習近平全面「改鄧」的其中一環,他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徹底改變鄧小平定下的政策。
 
鄧小平定下的治國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外交上韜光養晦,這個政策有數個重點:1.不向外展示軍力,不亮劍避免戰爭;2.避免介入對外爭端(譬如釣魚島主權之爭),主張暫時擱置爭議,留待日後再解決;3.避免爭端和戰爭的目的,是希望在穩定環境中,爭取時間發展經濟,中國最終能「超英趕美」。
 
二是政治上推行集體決策制:鄧以後,中共最高權力採集體決策制,無論是「九常委」或「七常委」,都避免一人獨大,以減少決策錯誤,也可讓黨內分歧,在集體決策過程中分享權力、化解紛爭,不致爆發派系鬥爭。因採集體領導,最高權力得以順利過渡,從江而胡、再從胡而習,都沒有出亂子。
 
三是經濟上以出口為主:積極發展工業,因為中國低工資,產品成本低,價格占優勢,出口競爭力強,所以成「世界工廠」;從出口賺到的錢,再投資到國企和基礎建設上,這是改革開放30年,經濟起飛和中國崛起的主因。
 
習近平上台後,要將中國打造為「新型大國」,主要手段就是全面改變鄧小平模式,包括上述三方面。
 
以韜光養晦來說,習徹底放棄國際上不動聲色、不介入爭端的政策。2013年11月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還算是防衛性質;2015年南海造島和建設軍事設施,比東海政策更進一步,大有進占南海和控制航路之意。九三大閱兵進一步向外展示軍力;值得注意的是,參加閱兵的全部武器都屬自製,84%以前都沒有公開過,包括「航母殺手」(針對美國十艘先進航母)導彈、射程可及美國的導彈,這是向美國「亮劍」。
 
以集體決策制來說,習近平一上台,就將九常委減為七常委;七常委中,代表人大和政協的張德江和俞正聲是閒角或養望(譬如台港政策、新國安法都是習主導政策,再交人大橡皮圖章通過);王岐山是習重用的左右臂膀;李克強因經濟動盪被傳地位不保,張高麗因天津大爆炸而請辭,劉雲山被邊緣化。加上黨內十個小組都由習親自領導,「九變一」之局使習大權獨攬,一人決事,集體制名存實亡。
 
以經濟模式來說,舉世皆知,中國經濟要轉型,從出口型改為內需型,要減少政府投資,多依賴市場力量,以便企業從市場競爭持續成長。值得注意的是,鄧模式中,外交上韜光養晦和政治上權力穩定,都是為發展經濟,現在習近平放棄韜光養晦和集體領導制,不再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反而重視外擴。
 
習近平全面「棄鄧」,雄心勃勃要打造一個新中國,前途卻極艱巨,可從外交、政治和經濟三方面看出。
 
中國經濟規模龐大,要轉型不易。首先,習希望將成長率維持在中高速的7%,但7、8月製造業和出口大跌,國內消費也放緩,不像過去數年急速增長,能否維持7%的成長,已成大疑問。其次,近年形成的信貸泡沫,已因股市大跌而破滅(周小川之語),但經濟動盪問題不在股市,而在中國經濟失去增長動力(出口和內需雙雙放緩)。北京眼前最大問題,是能否遏止經濟下滑,避免成長率跌至6%以下。如果成長率跌至4%,政局不無可能出現動盪。
 
政治方面,由於經濟出現30多年來沒發生過的危局,黨內已出現分歧意見,挑戰習的經濟決策。其中一個是,黨內對「暴力救市」有不同意見,認為那是干預和破壞市場。另一更重要分歧是,挑戰者認為,經濟模式不應過度放棄出口,工業應向高附加價值產品方向發展;日本、德國都經歷各自的「經濟奇蹟」後,仍依賴出口,習政府不應減少出口比重。
 
外交方面,習放棄韜光養晦,代之以強硬路線(譬如南海爭端),結果在天安門閱兵台上看得更清楚:習核心雖廣邀大國元首參加,但除了普亭和朴槿惠,美歐列強領袖沒有一個願意參加「秀肌肉」派對,更不要說強鄰日本和印度,就連日漸變為中國經濟殖民地的澳洲都未出席。
 
這些情況顯示,「新型大國」實際上已陷入某種孤立。在大閱兵熱鬧昇平表象下,難掩外交上的寂涼。習近平下旬訪美,華府即將出招,北京外交的挑戰會更凸顯。
 
关键词:前途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