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美 美中攤牌但不撕破臉
2015-09-11 10:46:4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後,習近平主席本月下旬對美國國事訪問,成中國另一重大事件,吸引民眾關注討論。美中是否簽署「第四公報」,大陸官媒有期待,但眼前美中氣氛並不好,雙方又缺乏前置作業,可能性偏低。反而美國為打擊中國網路經濟間諜活動,歐巴馬政府擬定前所未有經濟制裁計畫,懲罰竊取美國商業機密的中國駭客企業和個人,最早本周即實施,頗有下馬威用意。
習近平訪美前夕,中美因南海、人民幣貶值等問題,關係緊張。一些分析認為,美國制裁中國駭客,可能是美中攤牌、撕破臉的徵兆。習總在北京閱兵,劍指日本,再往深層看,針對美國的用意濃厚。這種氣氛下,雙方不撕破臉就不錯了。
中方期待「第四公報」,無非包括承認美中新型大國關係,認可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索,還有反對台獨、明文「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一部分等,讓習近平的國家發展策略,獲美國認可背書,達成空前輝煌成就。但平實來看,這種期待無論從美中競爭和歧見、東亞國際氣氛,以及台海的美中台三角關係衡量,都太超現實,根本是不可企及的奢望。
美國的中美問題專家李成認為,習近平此行將比鄧小平的挑戰嚴酷。何以故?李成未闡述。但我們稍回顧即可知,鄧小平當年訪美,是扭轉美中在韓戰、越戰中的「代理戰爭」嫌隙,宣示中國將走靠近美國或符合美方期待的發展道路。鄧老爺子「取經」後,為後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奠基,不但讓美國朝野從此接受並配合中國,更影響中國30多年的發展和方向。
但如今習近平訪美,正逢美國人充滿挫折感,怪罪中國聲浪不斷,又逢美國大選起步,兩黨參選人爭相砲轟中國。加上習近平施政路線,予人挑戰美國秩序和既得利益印象;美國許多親中的「中國通」紛紛轉向,倡議調整中國策略,歐巴馬又是「重返亞洲」策略的執行者,美國對中國政策趨強硬是趨勢。習近平要「突圍」,困難重重。
其實,想改變自尼克森以來八位總統一直遵循的對華「接觸」政策,停止中國接觸或完全強硬的觀點,很難站住腳。既忽略美中關係現狀和實質,同時也誤判美國利益;只重表面,未及根本。
首先,習近平這次訪美,將與歐巴馬商討解決系列重大敏感問題,譬如網路間諜、南海造島、人權、烏克蘭危機、北韓核武、人民幣匯率等,不是來美國攤牌叫板。當然,歐習峰會難免出現討價還價、相互爭執,甚至僵持不下局面。
美國要經濟制裁中國駭客企業和個人,顯示美中網路攻擊問題的博弈加深。白宮舉措並不新鮮,之前美國就起訴駭竊敏感商業資訊的五名解放軍軍官。再次制裁不意外:一,迫於美國大選壓力,不得不擺出「反中」姿態;二,美中互相難作退讓,因為兩國都對他國網路攻擊、竊取資訊,從史諾登透露的機密揭示美國國安局駭入中國電腦;三,美國因駭客損失慘重,相反,中國則從中獲利豐厚。
其次,南海和東海問題,美中都不易有退讓空間。釋放日本軍力制衡中國,不可能因美中妥協或中國閱兵,就減緩步伐;主權紛爭也不是歐習會就能解決。中國南海島嶼軍事化程度、美軍抵近偵察作為、維持南海自由航行權等,技術上或屬可妥協範圍,就看雙方底線何在。
中國與美國在許多關鍵議題有嚴重分歧、保持恆定衝突,並非不常見。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美保持一定緊張,符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利益。如果中國對美國沒有任何「威脅」或「危險」,美國哪來理由重返亞太,獲得亞洲國家歡迎?
從這個意義說,美國需要中國的挑戰與對衝,但如改變尼克森以來的中美關係模式,將面臨非常不確定和充滿風險的前景,如果使中美關係重回冷戰時期,類似今天的美俄關係,除非美國有能力促使中國改變政治制度,並使之歸順美國,這也是不現實的空想。
因此,習近平訪美雙方會有攤牌,關鍵看雙方是否會在一些敏感問題,如網路間諜、南海爭端和人民幣匯率等讓步。很顯然,中國可能在某些方面讓步,讓美方有台階下。這也是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預告習主席訪美「有驚喜」的部分原因,但估計讓步不會太多或太示弱。習近平應不會走撞牆的絕路,美中今後料將以建設性途徑,管控問題與分歧,不斷磨合,成為另一種「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