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vs.通脹--不對稱的經濟問題與對策

2015-09-12 11:28:3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球經濟似乎正進入又一個巨大金融風暴前的詭譎氣氛之中。主要國家經濟指標普遍出現了三個下挫:1.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下挫;2.股市下挫;3.物價指數下挫。市場不安,人心焦慮,企業裁員,決策當局進退維谷,幾乎已無策可施。
 
就在此時,美國前財長桑默斯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美國聯準會如果在短期內升息將會是一個「嚴重錯誤」,他認為聯準會應推出第四輪量化寬鬆政策(QE 4)。桑默斯是一個學養深厚的經濟學者,何以出此具有相當爭議性的建議?因為,根據資料,自2008年9月爆發世紀金融海嘯以來,美、日、歐三大發達國家輪番實施QE,八年累計,已高達7兆美元,如再加中國、俄羅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大量印鈔,全球央行增加的貨幣供給已達10兆美元之巨。而所有這一切,對於全球的實體經濟而言,均如泥牛入海,絲毫起不了明顯作用,但卻可能因此埋下巨大的金融危機。
 
桑默斯不可能不明白此中道理,卻仍作出再進一步擴大QE的建議,推測不外兩個解釋:1.對於他自己指出的全球經濟已進入「長期增長停滯」的狀態,美國當局的確已無計可施了。印鈔票沒用,但不印鈔票,立即產生的危機會很麻煩;2. QE後遺症基本不在QE國發生,而是輸出到其他國家。1971年美國單方面毀諾布列敦森林協議時,當時的財長康納利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麻煩。」早已點出了其中的要害。
 
撇開國家間的利害算計不談,國際社會特別是經濟學界現在最應關注的問題,應該是:1.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QE,對各國及全球的經濟起不了振衰起敝的作用?2.為什麼大印特印鈔票,不但不產生通脹,反而出現令各國最擔心害怕的通縮?3.如果財政政策用不了(各國多債台高築),貨幣政策又沒有用,又該如何是好?
 
要索求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先從通脹與通縮這兩個問題的本質的比較談起。通脹與通縮,分別指的是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與持續下跌,看來是兩個截然不同、互為對稱的現象,但這兩個現象背後,卻其實存在著兩個性質完全不對稱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就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政策操作而產生效果。
 
具體展開來談,通脹,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必然結果,通常是一種貨幣現象,也即是過多的貨幣供給,過多的流動性,形成了過大的需求,從而導致通脹。所以,對付通脹,從源頭著手,控制及緊縮貨幣數量即可,也就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奏效。但與通脹相反的通縮,卻不能用貨幣政策,因為通縮,是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結果,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一個巨大泡沫破滅之後,虛的需求被打回原形,但在巨大泡沫發展過程中被拉動起來的龐大產能卻不會消失,於是導致了供給遠大於需求的產能過剩現象,此時,實體經濟需求過於疲弱,利率就是降到再低,也刺激不了投資意願,在這樣的情況下想用QE以維持超低利率是無濟於事的。換言之,要對付通脹,可以用貨幣政策,緊縮就可以了,但要對付通縮,用再擴張的貨幣政策也沒有用。所以,「通脹經濟學」與「通縮經濟學」是兩回事,不能只靠一個貨幣政策解決兩個在本質上不同的問題。那麼,面對通縮又該怎麼辦呢?答案是: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
 
很明顯,無論財政政策還是產業政策,目的都是要拉起總需求。財政政策的操作在公部門是擴大公共支出,在私部門是通過減稅降低企業成本;至於產業政策,則是通過金融及租稅政策,誘導企業與個人行為,朝向能提高生產力及創新力的經濟活動,中國大陸則透過深化改革,讓民企與中小企業能在民生產業領域中得到更開闊的發展空間,從而提高投資與消費。
 
俗稱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經濟學也一樣。
 
 
关键词:通縮vs.通脹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