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選 演繹華人另一民主典範

2015-09-13 12:12:3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新加坡國會大選結果, 總理李顯龍領導的人民行動黨(PAP),在89個國會議席中奪得83席;選前氣勢如虹的最大反對黨工人黨僅獲6席。執政56年、上屆選舉得票率掉至60.14%的人民行動黨,意外「狂勝」,總得票率爬升至69.86%。人民行動黨靠政績、執政人才等贏得民心,選舉雖呈一面倒,新加坡卻在演變,演繹另一種值得同屬華人國度的中國未來發展借鏡的模式。
 
這是李光耀今年3月辭世後,首次「沒有李光耀」的大選,被視為新加坡歷史和政治進程的分水嶺,結果卻跌破專家眼鏡。選前工人黨氣勢如虹,以「日出東方」、「海岸正藍」等訴求,各在野黨首次在每個選區都推出人選,遍地開花。而近年人民行動黨得票趨勢下降,外界預料,反對黨可能從國會原先87席中只占7席,在議席和得票率都將雙雙上升,不料結果開高走低。
 
甚麼因素造成李顯龍領導的執政黨大勝?有人認為,懷念李光耀,他的餘蔭讓選民愛屋及烏,支持人民行動黨,但這個看法被存疑;選舉制度、人才、政策穩定帶給人民的信心,才是關鍵。
 
新加坡是內閣制,國會採一院制。國會選舉分13個單一選區和16個複數選區,前者由最高票的單一候選人勝出;如無反對黨參選,執政黨候選人自動當選。後者則有幾個議席,由各政黨組成團隊參選,得票率領先者全拿。這種制度和選區畫分,都由執政黨完全掌控,而非中立團體或朝野協商畫分,人民行動黨完全壟斷了遊戲規則制訂,當然朝有利自己執政的方向規畫,被譏評為不公,這次選舉並未改變這種畸型制度。
 
但無可否認,新加坡面對世界潮流,「建國之父」李光耀3月辭世後,威權統治走向終結,「開明專制」沒有了強人,長達半世紀的一黨獨大格局必須漸次打破。新加坡人並非沒有接受反對黨大幅擴增版圖的準備,但人民行動黨表現的自信奮發,政策貼近「民之所欲」,人才濟濟等,都讓選民願意埋單,「爆冷」大勝。
 
新加坡人民在追求甚麼?改變和永續。即使這次的結果變的不多,但執政黨政績再好,反對黨得票率相對卻也在遞增。沒有李光耀後,所謂「李氏家國」能否長期執政,已浮現選民腦海。李顯龍不可能步其父後塵,成強人接班人。他效習其父和前輩吳作棟步伐,必須藉大選物色45歲至55歲中生代,培養未來15至20年的治國團隊,先接受選民選票考驗,進入國會,再擇優提拔為各部部長、總理接棒,與反對黨競爭誰領導國家。
 
這個比台北市略大、比香港略小的國家,從李光耀領導下「出埃及」,脫離馬來亞聯邦獨立,一直在為長遠發展找出路。經濟高度發展後,開放政治權力分享,遵照西式民主,讓國家長遠穩定,選民把權力交給誰,誰就執政,至高的仲裁者是選民;人民行動黨創建新加坡奇蹟,卻不可能永遠統包通吃。反對黨這次雖慘敗,但隨著人才和經驗增加,必然更壯大。
 
澳洲「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厄爾指出,從大選看,新加坡執政黨似樂於探討改變一黨獨大的可能性,改變「威權民主」(fatherknows-best democracy),學習像台灣和南韓的權力轉移,這是新加坡歷史未有的轉捩點。
 
李光耀逝世時,華人世界曾掀起「新加坡模式」熱烈討論。它威權統治、一黨獨大,很像中國的縮影。中共創立新中國,處境和作為與人民行動黨有雷同處。雖同屬儒道文化社會,有臣服性高的人民,但大小懸殊、國情有異,新加坡有更多西方元素,小國寡民較易治理,與中國不一定能完全比擬。然而新加坡雖小而有自信,走向開放式民主,求常態永續發展,對中國絕對有正面啟發。
 
中共中紀委王岐山近日在北京,大談中共統治合法性來源,指「源於歷史」,由「人心向背」決定,顯示中共高層已自覺,執政合法基礎在流失。但65年前中共暴力革命,人心向背助中共成功,執政65年後,民心向背未經人民的選票檢驗,就很難自圓其說合法性沒問題。現在的模式最終走得通嗎?就算習近平主政時沒問題,後面呢?
 
對照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去年發表「民主是中國繞不過的坎」,力辯西式民主不是陷阱,駁斥中國人不適合民主的謬論。再看看台灣、新加坡或香港的局部民主,今天中國大陸已是華人社會中,唯一未採民主投票選擇政府的國度,民主還是「中國不能做的夢」。仔細品嚼李光耀父子領導下新加坡的轉變,多少能給中國人一些借鏡和啟示吧。
 
关键词:新加坡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