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給兩岸的啟示:堅持做對的事
2015-09-14 11:02: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新加坡11日舉行前總理李光耀逝世後首次大選,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出乎意料獲得七成選票,囊括國會89席中的83席,贏得壓倒性勝利。跌破專家眼鏡的選舉結果,執政黨一掃四年前僅獲六成選票的低迷態勢,為人民行動黨注入一劑強心針。本報昨天社論已立即闡釋評論,但因新加坡對台海兩岸的特殊對照參考意義,今天我們再談談它對海峽兩岸政經發展的啟發。
新加坡是僅有560萬人口的蕞爾小國,其選舉原來無法獲各方重視。但這次選舉卻是建國50周年、開國元勳李光耀初離人世、開放政策迭遭批評之下,執政黨面對的各方面重大考驗。特別是在反對黨(工人黨)首次足額提名,嚴厲挑戰下,外界咸認人民行動黨將繼續流失選票、當選名額也將繼續下滑;不料結果卻是執政黨得票率止跌回升、執政基礎更穩固,印證了「虎父無犬子」──李顯龍執政並未讓李光耀的光環褪色,其執政和選戰策略確有過人之處,而讓各方大感意外。
由於同為華人(或華人為主)的國度,新加坡與海峽兩岸往來相對密切,新加坡大選在兩岸比起全球其他地區的選舉更受關注。台灣關切的是,一個相對比台灣「不民主」的政權,是否可僅靠優良的經濟建設成就,來維持或強化執政優勢?相反的,中國大陸關心的是,一個相對比北京「放手」讓在野黨競爭的政權,可否僅靠經濟成績和良好生活品質,就能維持長期一黨獨大、近乎「專政」?
其實,北京政府長期以來一直不認同台灣「無章法且失控」的民主政治,並視新加坡的一黨「開明專制」為其嚮往的理想模式,故長期派遣官員前往星國,學習其優良施政技巧。因此,若星國大選結果證實:只要經濟政策優良、社會發展順遂,就可維持政治上保守和穩定,則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就可獲得更大支持,紅色江山不會變色。
相反地,若星國大選結果,執政黨類似台灣逐漸失去江山,那麼大陸改革開放的步調極可能趨向保守,以維持共產黨統治為主。而今天,星國大選結果出爐,應可讓目前大力推動改革開放的北京當權派,大大鬆了一口氣,並繼續其改革開放路線。
至於台灣,近年來朝野兩黨競爭加劇;為獲取選票,以民意變化或媒體風向為依歸,來決定施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被諷刺為「民粹治國」。若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只問是非對錯、不隨意討好選民的作風,可受到多數人民肯定,不啻在告示台灣的執政者:「做對的事」強過「隨風起舞」;而台灣執政的國民黨近年施政經常見風轉舵的風格,極可能反而是它逐漸失去民心的原因,因為無法堅持做對的事,乃至占多數的中性選民感到失望。
為獲得良好施政績效,人民行動黨長期以來從根本出發:挑選高中最優秀年輕人,進入全球頂尖大學就讀,並提供全額獎學金。學成後依合約回國服務,進入公共部門嚴加考核,且提供全球最佳公務員待遇。再挑選通過檢驗者參加選舉,進入國會,表現優秀者進一步入閣,經次長歷練終成各部會首長。由於全國最優秀人才就在政府中,且獲得不亞於企業界的待遇,故皆能戮力以赴、提出絕佳的施政方案,獲致舉世難以匹敵的卓越政績。
為維持高度創新能量和國際競爭力,新加坡近年大量引進外來居民,引發生活品質下降、就業競爭升高的抱怨。因此,新國政府從2011年起,針對民生問題提出提高購屋津貼、增加巴士和地鐵路線、開辦更多幼兒園、增加大專院校的學生名額等具體措施,有效地紓解了民怨。而人均經濟生產高達全球第七的購買力(2014年為8萬2800美元),的確可讓新國國民有效地滿足其經濟需求,讓其人民的幸福指數,在亞洲四小龍中躍居首位。
這次大選,有人認為,執政黨選擇在前總理李光耀辭世之際,巧妙利用了人民緬懷人民行動黨的奉獻感恩心理;也有人認為當前全球景氣不佳,此刻大選利用人民不敢承擔經濟風險的避險心理。或許兩者都有些影響,但決定選舉結果最重要的,應還是人民行動黨優良的政績和清廉的操守。
華人應恭喜新加坡再次印證政府存在的基本價值,也希望海峽兩岸獲得充分啟發:施政應堅持做對的事。
关键词: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