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英 中英各打如意算盤
2015-10-22 11:39:4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主席抵達英國國事訪問,英方以超高規格接待習近平,除鳴放103響禮砲,首相卡麥隆將與習近平舉行「中英版莊園會晤」,並幾乎全程陪同,女王也將率領三代王室成員,接待習近平造訪王宮。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十年來首次訪英。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表示,英國將成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夥伴」。前首相布萊爾和卡麥隆均稱,中英關係將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習近平則讚揚,英國與中國加強經貿往來是「具有遠見和戰略眼光的選擇」。
英國如此高調迎接習近平,並向中國敞開經濟、金融和投資大門,卡麥隆政府被英媒和美國指責為「向中國『叩頭』,對中國『彎下腰』,這種『叩頭』到了史無前例地步」等。卡麥隆則力排外界批評,堅持高調接待習近平訪英,中國大使駐英國劉曉明表示,此次訪問堪稱「超級國事訪問」,明顯表明,中英雙方對兩國關係走近,均有各自的「如意算盤」和戰略利益需要。
英國對中國的「熱情」在今年3月已凸顯:英國不顧盟友美國反對,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發展投資銀行(亞投行),成為首個加入成創始成員國的西方國家。之後,引發骨牌效應,法國、德國、義大利、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爭相加入。
另外,英國是西方第一個建立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國家。英國還歡迎中國競標英國的高鐵和地鐵項目,而且對中國「不設限」。倫敦急於與北京拉近關係,努力成為中國在歐洲的「特殊夥伴」,其動機和理由至少有如下幾個:
首先,英國的經濟不景氣,預期的經濟目標難以實現,希望通過增加與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來促進其經濟發展。譬如:英國多地基礎設施老化,僅靠英國自己力量難以實現更新,而中國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則會滿足英國需要。
其次,英國想借助中國的經濟力量重新拾回其「大國尊嚴」。冷戰期間,由於蘇聯的戰略壓力,英國在外交上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淪為美國的「小弟」。而冷戰後,英國仍然缺乏自己的戰略空間,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難以望美國項背。
但英國似不願再做美國的跟班,和繼續在歐盟處於劣勢(被德、法在歐盟奪去主導權),它有脫離歐盟的欲望,想利用中國崛起,再次拾起大國尊嚴,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如批評歐巴馬總統在伊拉克撤軍的計畫和反對美國武裝干涉敘利亞等。英國已不再主動跟隨美國,想跳出傳統的「歐洲─大西洋」外交框架,增進與中國等新興國家交往。
另外,在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下,歐洲作為美國外交中心的地位動搖,使英、德、法等國得以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遊走。中國崛起對美國的挑戰,給英國帶來了實現其「大國夢」的第二次戰略選擇機會。倫敦藉機未雨綢繆,為未來做準備。
中國大肆宣揚習近平訪英的「重大意義」,全力推進中英經貿和投資等方面的合作,決定對英國投入巨額資金,及與英國簽署多項協議。例如:2014年李克強總理訪英時,就與英國確定核電項目和高鐵項目合作,宣布將在倫敦設立人民幣清算中心,實行人民幣與英鎊直接交易,並簽下金額共計高達300多億美元的合作協議。
北京加強與倫敦的經貿關係,也有其兩個主要原因:一、中國經濟下行,難以提振,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只有6.9%,是2009年一季度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這使中國不得不加強與外國,特別是歐洲國家的經貿與投資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的計畫,以遏制經濟的進一步下滑。
二、中美關係緊張不減,習近平訪美收效不大,如中美投資協定(BIT)未簽訂,南海呈「軍事化」趨勢,訪問後情勢反而更緊張;美國TPP協定簽訂也給中國帶來壓力。這些都使迫中國採取其「一路向西」和「向歐不靠美」的新戰略。
然而,中英關係即使表面和善,內在卻仍存在重大隔閡與矛盾,譬如在香港「佔中」、人權、西藏和貿易不對等方面,中英不可能達成共識。中英關係走近,許多方面顯現權宜之計和各自戰略利益考量,兩國並非也不可能「情同手足」。中國經濟能否穩定增長,中國最終會不會給英國經濟帶來實際效益,還有英國民主體制的政黨輪替,不同首相主政下的政策遞嬗等,都將是決定中英關係前景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