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改 忍短期之痛謀長期之功

2015-10-24 11:12:4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主席昨天在英國宣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李克強總理也曾說,西方國家無須擔心中國經濟;馬雲日前也表示,美國對中國經濟太過擔心,且反應過度。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經過夏天動盪和恐慌,第三季增長率為6.9%,政府是否還會不惜代價要保住全年7%的成長?中國注定將成全球第一經濟大國,或是即將倒塌的「紙牌屋」?都是人們關切焦點。
 
中國經濟30年高速成長,現在卻從高速成長變為高速下滑;高速成長是人類歷史的大事,高速下滑也於今年夏天震動全球。今年夏天到底發生什麼事,北京好像還在尋找一個合理解釋。下星期(26日至29日),中共將舉行五中全會,討論新的五年計畫,為未來經濟發展作出規畫。北京將對夏天的動盪作何解釋?如何推動經濟改革?新規畫會有什麼內容和方向?
 
第一,出口形勢持續不妙。今年7月,中國出口大跌9%,導致北京將人民幣貶值,以提振出口;8、9兩月,出口略為回升,跌勢穩住,9月同比只跌1.1%。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出口不振,不只是「世界工廠」出問題(譬如工資提高,導致產品失去競爭力),更在於歐美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放緩。
 
美國自二次大戰以來,每隔七年就出現一次經濟衰退,上次衰退是2009年,至今已過六年,因此美國正處於「七年之癢」,未來一兩年,極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如果出現衰退,美國經濟成長將降至2%,歐洲則是1%,歐美的消費放緩,對中國產品需求將減少。因此中國出口將難以改善。
 
第二,中國消費成長模式還未出現。過去30多年,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首要動力,現在出口不振,不得不另找動力,這是中國經濟必須轉型,從出口導向改為消費導向的原因。今年夏天,中國經濟加速下滑,有一派意見說,消費可以承擔重任,彌補和替代出口的角色,但這個論點似難成立,因為消費的發展速度,不像政府預期那麼快。「財新」公布中國服務業9月PMI為50.5,比8月的51.5下跌,顯示消費出現收縮,不像政府預期那樣快速增長。
 
第三,兩頭不到岸。一面是出口放緩,一面是消費提不上來,因此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兩頭不到岸。除了出口不振,房市對成長貢獻也不大,因為放寬房市(房貸)的措施雖有影響,房價和銷量略有起色,但更重要的新屋興建未見復甦。北京即公布第三季GDP僅6.9%,路透調查62名經濟學家預測值為6.8%,今年全年也只有6.8%,達不到政府的7%目標;明年更降至6.5%。由於經濟繼續減速,估計北京年底前會再降息(25點)和降準(50點)。
 
第四,忍短期之痛,謀長期之功。五中全會總的來說,有一個前提:必須繼續推動改革,並忍受改革帶來的動盪痛苦,目的是寄望長期改革的成果。中國必須建立一個以市場和消費帶動、可持續成長的新模式;在新模式出現前,經濟可能繼續動盪,成長可能持續下跌,甚至跌至5%、4%(仍是美國的兩倍);直至新模式鞏固,動盪期才算度過。
 
第五,提高品質是首要政策。在新規畫中,首要是提高經濟各環節品質,包括提高勞工的生產力、產品走向高值、提高服務業品質(以刺激消費)、推動網上零售(中國幅員廣大,對此特別需要)、提高環境品質(不再因為追求高成長而犧牲環境)。其中每一項都是重大項目,有必要認真貫徹推行。
 
第六,重申走向市場經濟。2013年的三中全會曾提出走向市場化,這次五中全會應重申這個方向,最重要的是,要讓必需改革卻未改革的國企,接受市場考驗,用市場效益決定它們的淘汰和循環再生。
 
第七,堅持債務改革。巨額債務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定時炸彈,自2009年以來,國企和地方政府的負債額高達全國一年GDP的200%,新的五年計畫必須堅決推行債務改革,讓那些因債務變為殭屍的國企和其他企業得以淘汰和再生,減少它們對經濟成長的壓力。
 
綜合而言,未來十年,估計中國經濟將持續放緩,國企改革也難有突破,政府採取的刺激經濟手段,足以使經濟避免硬著陸,這是習近平在英國宣示對中國經濟信心所在。但改革必須進行,也不能拖延,否則改革將更難推行。如果改革能成功,新模式能阻止經濟下滑,保住「中高速」成長,避免像日本1990年代那樣陷入長期低迷,將是21世紀中國經濟的重大成就。
 
 
关键词:短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