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現實 讓中英關係如膠似漆
2015-10-25 12:17:3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大陣仗訪問英國行程,成為近日國際矚目重大新聞。中英關係帶動兩國經濟合作項目之多、金額之大,在在觸動大國間的政經敏感神經,未來將對國際間的合縱連橫產生顯著影響。本報日前社論「習近平訪英,中英各打如意算盤」,分析兩國關係進入「黃金時代」,雙方的「如意算盤」和戰略利益需要。本文將進一步分析這樣的環境是如何形塑,讓讀者清楚掌握這項發展的來龍去脈,並得以預測這個「黃金時代」的未來。
英國保守黨的卡麥隆政府,是相當有作為的政府。五年前上台後,就採取撙節措施,在刪減福利下,發生了民眾抗爭事件。但政府年度預算赤字從2010年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2%,大幅下降到今年的3.7%,預估2019或2020年將產生預算盈餘。另外,公司稅從28%降到20%,並預計到2020年降到18%,這使英國的投資增加,就業也跟著提升。英國今年失業率維持在5.5%的低檔,雖然仍高於歐洲經濟最強的德國(4.7%),但大幅低於對岸法國的10.5%或義大利的12.3%。為了增加勞動供給,卡麥隆政府準備從2017年開始,延長免費幼兒托育的時間,從每周15小時增加到30小時,讓婦女無後顧之憂可加入勞動市場,這當然會帶來政府更重財政負擔。
今年也將基本工資從每小時6.5英鎊(約10美元),上調到7.2英鎊(約11美元),以彌補勞工在福利刪減下生活受到的衝擊,並計畫在2020年以前提高到9英鎊(約13.8美元)。這當然會讓人民產生工作誘因,激勵更多人放棄賦閒或申領失業津貼,投入勞動市場。
英國政府雖然努力提出促進生產方案,但政府的累積債務已達到GDP的100%,遠超過歐盟設定的60%。這種狀況讓政府無力進行公共投資,翻新老舊不堪的公共設施。另外,英國的國際競爭力還是偏弱:2014年的貿易逆差高達2987億美元;今年前七個月還是突破1000億美元(達1003億),高於法國的374億美元、義大利的順差292億美元,更別提德國(前八月)的順差1846億美元。貿易競爭持續無力的結果,將影響英國的經濟成長,並使得英國想退出歐盟、維持獨立性的想法受到牽制,難以落實。
中國經濟崛起提供英國一個嶄新機會,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建設經驗、技術,可為英國提供廉價的公共建設;反之,中國人民幣需要國際化,剛好讓身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貨幣中心倫敦,有一個提供服務、互蒙其利、延續領先紐約的大好機會,並順勢帶動英國的金融服務出口。
再者,中國亟需大宗物資,並發展大宗物資交易,也可透過和倫敦各種交易所的合作,來獲得大宗物資交易的效率。英國和中國在經濟上維持一個和其他歐美國家相較更密切的關係,可獲得一個新經濟強權的有力支持,讓英國在「脫歐」之下卻不必「入美」。這就是為何英國不顧美國態度,一馬當先參與了北京創設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也獲得中國善意回應將在倫敦籌設海外首個「人民幣交易中心」,乃至於有今日習近平訪英,簽署令人矚目的各種大型協議的根本原因。
中國和英國關係躍升,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示範效果,競相發展其和中國的經濟關係,以免在中國大力對外投資時被邊緣化。
這自然也是北京希望達成的經貿外交效益。在人民幣國際化議題上,英國政府展現了誠意,公布委託經濟學人智庫研究的報告,認為人民幣可在五年內全面自由兌換,七到十年間成為國際間的投資貨幣。在順利自由兌換後,人民幣將可列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儲備貨幣,減少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上的交易成本,也增加其穩定性。
而在國家發展大計之下,中國的人權和香港問題,如今對英國都成了「奢侈品」,暫且被擱置一旁。這印證了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正如「紐約時報」指出,如果德國、英國的態度讓歐盟各國跟進,競相討好中國,以博取自身經濟利益,那麼習近平的訪英之行,還會有後續的政治附帶效應。
关键词: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