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鐵腕控國企 改革路難行
2015-10-30 12:53:3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五中全會正制訂新的五年計畫,為中國經濟訂出新發展方向和策略,其中主要內容是經濟改革,而國企改革是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國企改革的目的,是改善公司管理和提高效率,最終提高利潤,帶動經濟增長。但計畫經濟的本質是控制,加上反腐必須徹底控制國企,所以國企最需要的獨立自主經營權,在計畫經濟中將難以做到。這種情況導致改革與現實之間出現矛盾,新的五年計畫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改革效果勢必成疑。
第一,緊抓經濟控制權。中國1953年推行第一個五年計畫,今年制訂的是「十三五」,即第13個五年計畫。五年計畫制度沿自前蘇聯,史達林(史太林)1928推出第一個五年計畫,最早的三個五年計畫,分別集中於發展農業、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前蘇聯打下工業化基礎。過程中還有一個特別效果:蘇聯政府利用每次規畫迅速擴大,將全國經濟的控制權抓在手裡。
五年計畫推行越久,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就越深入,政府抓控制權後,就不會再下放;抓經濟權,與抓政治權同樣重要,是政府達到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中共模仿前蘇聯,每五年規畫一次五年計畫,「十三五」要推動經濟轉型,以及至關重要的金融改革,因此必將更深入地緊抓經濟權。
第二,國企控制權。北京控制全國經濟,主要在緊控113家國企(每家還有不少附屬公司),它們占據石油、鋼鐵、電網、鐵路、輪船、航空、汽車等主要工業。改革開放前30年,政府利用低工資和出口賺到的錢投資國企,使國企迅速擴大,這是30年來高增長的主要方法,亦即以投資為主的「中國模式」。在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牢抓國企控制權,當然不會將權力下放,因為下放可能導致失控。
習近平推行反腐,已深入到國企,今年初展開新一輪對26家國企的調查,目的雖是反腐,但更是控制的便利手段;為了避免重蹈周永康和同黨滲入石油系統的覆轍,習近平必將在人事和管理上對國企作鐵腕控制。
第三,國企改革。國企為什麼要改革?因為管理不善和利潤偏低。為什麼利潤偏低?因為債務多,不但還不了本金,甚至利息也還不了;中國又有「公司債券」,國企可利用債券再行借貸,利用貸得的款項,作為公司運作費,這就形成所謂「債上債」;債務越積越多,使公司獲利能力大減,今年頭九個月,國企的利潤比去年同期減少8.2%。由於債務龐大,不少國企效率低利潤也低,成為「殭屍公司」。
今年初以來,中鋼、二重(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以及上海超日太陽都鬧出倒債新聞,最後須由政府挽救。政府為了社會穩定,不能讓工人下崗,也不能讓國企倒債和倒閉。
國企改革有何目標和困難?今年9月,北京宣布一套國企改革指引,估計「五中」將討論。指引所說的國企改革集中於兩點:所有權和管理的改革。所有權方面,國企將開放,接受投資和入股;管理方面,政府將為國企建立新的公司架構,目的是提高效率,讓國企走向市場競爭。
但國企接受投資和入股,並非真的要將國企私有化。開放入股後,公司的控制權仍在政府手中;另外,指引也沒有提到改革債務、聘用專業管理人等問題。「殭屍國企」如果不改革債務,又不能聘用專業管理人,改革之路勢難有成。
第四,「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的矛盾。北京上月宣布國企改革指引時,習近平強調國企必須改革,但又強調黨對國企的控制,「黨的控制」與改革最需要的獨立自主精神,剛好背道而馳。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全球第五大公司),旗下主要公司上百家,每家公司都有獨立自主的執行長,可按照自由競爭和市場規則作決策,這是美式資本主義「無形之手」的體制。
但在中國的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不但干預市場,更直接控制每一家國企,業務和管理的目標由中央下達,每家國企都必須聽命而行,這種「有形之手」,現在要在黨的控制下走向市場,有形與無形之間如何結合?
中共制訂「十三五」,是全球經濟大事,中國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經濟成長占全球經濟成長的32%,改革成敗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如果未來五年中國改革成功,建立一個可將經濟成長穩住在4%、5%之上,不致重蹈日本1990年代陷入長期低成長的泥淖,將是全球經濟史的重大成就。但中國推行的經改,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