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歐制美 中國大挖美國在歐牆角

2015-11-01 12:50: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主席訪英國才結束,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及王后便啟程訪問中國,與習近平會談。之後,丹麥外交大臣延森、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歐蘭德陸續訪華,與中國領導人會晤。16個東歐和中歐國家(16+1機制)代表11月也將在北京參加中國主辦的峰會,討論「一帶一路」計畫。
 
同時,德國和法國駐中國大使聯名發表文章,稱德法是中國的核心和戰略夥伴,德法兩國在亞投行的股份累計約8%,遠大於其餘域外國家規模(域外國家指英國),德法表明對中英走近的危機感,不甘讓英國與中國的關係拔得頭籌。
 
歐盟各國對中國趨之若鶩,紛紛爭做中國在歐洲的「特殊」或「最好」夥伴,顯示歐洲與美國在對華政策分道揚鑣,以及中國「聯歐制美」,如通過設立「亞投行」拉攏英法德等,和「分化歐洲」的外交已初見成效;同時,也凸顯歐美之間存在的隔閡,和歐洲各國間立場分歧。這些態勢,不是中國挖美國牆角和分裂西方,而是歐美分歧加深和歐洲自毀長城,為中國分化歐美及歐洲提供條件與機會。
 
一個分裂的西方,體現在歐洲國家沒有統一的對華政策,各國自動切斷其對中國所應有的「共識」,在中國政策上競牟己利,如英國在對華關係與美國「決裂」,讓西方在中國崛起面前難以建立一個起碼的「結盟戰略」,降低西方對中國的集體壓力。
 
面對中國,歐洲只有一批「單鬥士們」(各自與中國接觸),沒有一個團結一致的陣營。
 
這樣,就讓一直是「分而治之」高手的中國,得以漁翁得利,推行自己的計畫,維護自身利益。例如,2013年,歐洲各國在對中國光伏產品製造商進行反傾銷調查,因為意見不一、各自為政而不了了之;在中國主導創設「亞投行」時,歐洲國家也爭先恐後加入。
 
正如德國摩卡爾中國研究中心學者米科‧霍塔里所說,「中國根本用不著分裂歐洲,歐洲人自己就這麼做了」。倫敦不惜一切代價討好北京,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9月訪問中國,為習近平訪英做準備時,既不談人權,也未談南海爭端與歐洲企業在中國受到歧視等問題,而只談兩國關係的「黃金十年」。習近平訪英時,英中發表聯合聲明,29項中獨缺人權。這種態度驅使歐洲國家對華政策「純粹簡化為商業問題」,不再談人權和政治,被一些論者批評是西方的「墮落」。
 
與美國目前對華政策相較,譬如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派海軍在南海巡邏遏制中國,歐洲人放棄原來的對華策略,例如過去法德英三國元首曾不顧中國抗議,會見達賴喇嘛,轉為爭相向北京示好,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其中自有深層原因。
 
首先,歐盟不願再接受美國主導的單極化世界模式,試圖從美國手中解套,通過與新興國家的緊密關係,想確立歐盟在世界權力的領導地位。美國國力衰退,也加劇歐美在外交戰略方向上不一致的趨勢。這也凸顯在美國和歐盟的對中國政策上。
 
歐盟與美國分道揚鑣,還因為美國在全球治理中不思改革。例如,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後,歐盟國家願意出讓IMF部分股份給發展中國家,願與它們建立更開放的合作關係,支持進行世界經濟規則改革。這就與美國在全球經濟發展路線產生明顯分歧。在對待「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上,歐美態度迥然不同;美國不願改革,有礙世界經濟的重建,也限制了歐洲的發展。
 
其次,美歐在烏克蘭和對俄國關係、中東和中國南海、北非等問題上,也存在根本性分歧。歐洲視俄國為可進行對話的合作者,將中國看作歐盟發展的機遇;而美國則將俄國視為敵人,把中國當作最大競爭對手。在盡力避免與俄國關係完全破裂時,歐盟與中國發展關係則成為必不可少的選項。
 
然而,歐盟與中國最終畢竟有截然相反的價值標準,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主張上也有巨大差異,歐洲人對中國的長期意圖持不信任態度,難以真正相信中國會和平崛起,並信守國際規則。
 
儘管中歐在經貿和投資市場上彼此不可或缺,但中歐之間未來仍難以實現包括政治合作在內的「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歐洲只著眼現階段的商業利益,使中國在外交上常見的合縱連橫策略,更有很大的自由揮灑空間。
 
关键词:聯歐制美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